塑膠廢物對環境造成負擔,在2019年冠狀病毒疫情下,市民更常使用外賣服務,即棄塑膠餐具用量飆升,問題更嚴重。有意見指出,政府應研究透過改例,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本局會視乎建議之可行性及效用而認真考慮該建議。
首先,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可減少污染,改善環境。透過改例,能有效減少即棄塑膠餐具製品,以及固體垃圾量,從而減少對本地堆填區及海洋生態系統的負擔。相關環境保護法例有助增加大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在環境保護的角度有絕對的利益。
其次,修例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有利政府的形象。政府以身作則,主動做推行政策改善環境問題,可改善政府形象。正面的政府印象會令施政更容易得到支持。獲得大型環保團體,包括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緣色和平、長春社等的信任和支持,絕對有利政府將來更順暢地提出其他有關環境的議題。
第三,修例管制/禁制即棄長遠而言可減少政府的開支或負擔。本地固體垃圾量減少,長遠而言可以減少政府的垃圾處理開支。因此而節省的相關開支,除了收集垃圾所導致的清潔人員費用或垃圾站支出,亦有可能減少承載垃圾的土地要求,其省卻的土地費用無法估算。修例可減輕政府長遠負擔。
然而,修例不利本地經濟發展,減少國民生產總值。塑膠生產商和食品零售商的職位流失,令市場上相關工作機會減少,失業率上升。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會對相關行業發展大受打擊,盈利下跌影響行業發展。受連鎖效應影響的包括製造業、零售業。本地經濟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下已經疲弱,只會更受打擊。
再者,此舉可能會增加社會矛盾,減少社會凝聚力。受修例影響的即棄塑膠餐具用家數量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下上升。因為家中住所不適宜煮食,例如住劏戶竹的住戶,就要承受因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而被轉嫁的餐具成本,令他們在疫情中面對的經濟壓力百上加斤,對社會的不滿增加。修例有機會導致社會矛盾。
縱觀以上所述的利弊存在矛盾,然而環保始終是一個長遠的命題,塑膠廢物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為了本地的可持續發展,本局見到修例的必要性。以下是本局的建議,為求確保方案可有效達致其政策目的。
第一,本局會就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進行公眾諮詢,在修改法例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時顧及民意,聽取各持份者的意見,譬如約見業界及環保團體,亦會開放接受大眾對修例的意見。在之後制定法例落實內容時,會研究並回應收集的意見是否可行。
第二,本局會參考海外地區,如歐盟成員國的成功經驗,再作研究。另外,與香港有近似消費背景的台灣,近年都開始管制即棄塑膠餐具,本局亦會主動參考其利弊得失,取長補短。這些海外地區的成功經驗有不少值得香港借鑑、參考,確保方案可有效達致其政策目的。
同時,環保由教育開始。除了修例,本局亦期望通過公民教育,如學校巡迴講座,加強社會對源頭減廢、保護環境的意識。亦會透過推廣活動,如播放電視或電台廣篩、巴士站或巴士車身廣告、網上廣告,宣傳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優點,以爭取公眾支持。
考慮到疫情下,本地經濟已處於低俗,本局建議押後實施期,設立合理的寬限期,例如在實行管制首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初犯者僅會被警告。讓業界有時間按新政策改變營運模式,研究其他對環境傷害比較低的即棄膠餐具代替品,例如含少量塑膠成分的紙質或植物纖維餐具,以符合新法例要求。
除了着手修改法例,本局會繼續多方面推動本地環保的發展,減少本地固體廢物量。
即棄膠餐具產生的塑膠廢物對環境造成負擔,在2019年冠狀病毒疫情下,市民因一系列限聚令措施、外出用膳受限及衞生理由,更常使用外賣服務,導致即棄塑膠餐具用量飆升,問題更加嚴重。有意見指出,政府應研究透過改例,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本局會視乎建議之可行性及效用而認真考慮該建議。
首先,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可減少污染,改善環境。透過改例,能有效減少即棄塑膠餐具製品及固體垃圾量,從而減少對本地堆填區及海洋生態系統的負擔。相關環境保護法例有助增加大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對環境保護有利。
第二,修例管制/禁制即棄長遠而言可減少政府的開支或負擔。本地固體垃圾量減少,長遠而言可以減少政府的垃圾處理開支。因此而節省的相關開支,除了收集垃圾所導致的清潔人員費用或垃圾站支出,亦有可能減少承載垃圾的土地要求,其省卻的土地費用無法估算。修例可減輕政府長遠負擔。
然而,修例有損本地經濟發展,減少國民生產總值。塑膠生產商和食品零售商的職位流失,令市場上相關工作機會減少,失業率上升。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會對相關行業發展盈利下跌不利行業發展。受連鎖效應影響的包括製造業、零售業。本地經濟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下已經疲弱,修例只會對經濟造成更大打擊。
其次,此舉可能會增加社會矛盾,減少社會凝聚力。受修例影響的即棄塑膠餐具用家數量,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下上升。因為家中住所不適宜煮食,譬如住劏戶竹的住戶,就要承受因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而被轉嫁的餐具成本,令他們在疫情中面對的經濟壓力百上加斤,對社會的不滿增加。修例有機會導致社會矛盾。
再者,現時貿然修例不利政府的形象。政府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提出此政策未免令大眾覺得政府「離地」,未有顧及受限聚措施影響而不能在餐廳堂食的人士。大眾對政府有負面印象,會令政府的施政更難獲得支持。市民的怨氣積累之下,也不利政府將來提出其他類似議題,如限制塑膠袋或包裝。
縱觀以上所述的利弊存在矛盾,然而環保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不過,本港社會在面對2019冠狀病毒疫情下的打擊已漸見疲弱,修例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似乎並不是目前最有利的舉動。以下是本局的其他建議,以期可減少負面影響,同時減少本地固體廢物量。
第一,本局會就如何減少即棄塑膠餐具進行公眾諮詢,聽取各持份者的意見,例如約見業界及環保團體,亦會開放接受大眾對議題的意見。在之後制定措施或將來研究修改法例時,會視乎收集的意見是否可行再作回應。
第二,本局會參考海外地區的成功經驗,如與香港有近似消費背景的日本、韓國,都有規定市民回收處理用過的塑膠製品,本局亦會主動參考其利弊得失,取長補短。這些海外地區的成功經驗有不少值得香港借鑑、參考,期待透過修例以外的措施能減少本地固體廢物量。
同時,環保由教育開始。本局亦期望通過公民教育,如學校巡迴講座,加強社會對源頭減廢、保護環境的意識。亦會透過推廣活動,如播放電視或電台廣篩、巴士站或巴士車身廣告、網上廣告,宣傳減少廢物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以爭取公眾主動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
考慮到疫情下,本地經濟處於低俗,本局會研究其他經濟手段,如提供誘因以減少即棄塑膠餐具的使用。對生產者、銷售方、消費者課稅或收費,包括對即棄塑膠餐具收費,減少對生產商和真正有需求的用戶的影響。為求在大眾生活及環保之間取得平衡。
無論修例最終實行與否,本局會繼續多方面推動本地環保的發展,減少本地固體廢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