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由不同持者一齊行多步,目前依靠市民回收、市民減廢,難道生產商、企業沒有責任(回收配套)
減少垃圾並不是市民獨力負責任,提供商品的連鎖企業亦要承擔源頭減廢。
生產者責任計劃及《產品環保責任條例》暫時未涵蓋管制包裝
分擔 1.回收 2.循環再造 3.處理廢棄產品
冇減廢目標、冇重用率
1.用料2.壽命3.運輸4.可退回嘅重用包裝
更重要的是提供即棄以外的零廢選項,例如422禁即棄膠餐具條例。企業可以藉此機會改革發展重用餐具系統。
讓市民有更多元化和更環保的替代產品,而禁塑膠餐具和垃圾徵費更可以增加協同效應,讓市民方便做到源頭減廢。
自從台北市政府於2022年實施一次性塑膠杯禁令後,大多數餐飲商戶都不可以提供即棄膠杯,從供應者源頭開始杜絕即棄塑膠。
政府由上而下的源頭減廢政策,其實重用包裝正是推動本地初創及本土資源運用的傑出系統。在香港自己處理清潔、物流、重覆使用包裝物料,這是零廢處理的綠色科技項目。
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遇然」發生的極端天氣已經變成常態。
在全世界發生,不止水災,不同地方還錄得破記錄的高溫和熱浪。極端高溫令我們都要改口,不再稱做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已經走進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的時代。酷熱危機對戶外工友造成大威䝱。
天文台新增「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
勞工處推出《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僱主可參考,以及工作暑熱警告機制,根據黃紅黑三級工作暑熱警告,為員工提供相對應的防暑措施。
暑熱指數來自京士柏氣象觀察站的數據,「微氣候」差異
濕地
作用1 撐起生態系統
香港米埔和內後海灣一帶屬於《拉姆薩爾》濕地範圍
作用2 吸濕抗洪
作用3 吸收二氧化碳
作用4 魚塘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