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日星期五

也許是缺點,從來討厭競爭和爭拗。別人要贏就贏到夠,要踩我上位就踩,甚至無興趣理會謠言誹謗。要是有得揀,根本不想寫「黑暗文學界」。

不得不紀錄黑暗圈子的人和事,為了避免研究香港文學的人從大量謠言謊話下判斷,才花時間寫下事實。原本還有幾篇要寫,但寫得不開心,那就算了,還望謠言止於智者,新生代更聰明睿智。

我覺得老派日本人過於謙卑,請人吃東西會說:「希望這些粗食不會弄污你的嘴。」

我不會謙卑至此,也不自以為是,只是感到寫某種物體會弄污枝筆,所以,希望一切到此為止。嗯,真是2022年新發現,原來寫黑暗圈子會令自己感到厭惡,從來不講是非的原因也是這樣。

在謠言滿天飛的時空,感謝一直信任我的人,感謝一直支持我創作的人。


2022年既漫長又短暫,這是不開心的一年。做盡公民義務,交足直接間接稅,身體健康,竟被困於嘟碼囚牢,連從小喜歡的圖書館都變成異域,無打齊針不能追求知識,圖書館會趕走身心健康的讀者,有權無理,莫過於此。

無論走到地球哪個角落,從未試過被趕走。沒有犯錯,怎會被趕走呢?徧徧在最喜歡的圖書館被趕走,當日誤會不用安心出行,那是善意

讓未打齊針的讀者去圖書館追求知識,沒料到相反,職員和保安員守在大門嚴格執行查核針卡。明知讀者健康正常,依然趕走讀者。圖書館用來服務政權,而非為市民而設,這是我在2022年不開心的事情之一。

悲觀到極點的樂觀者對未來充滿希望,無論環境如何,仍要活好自己的2023年。


有些父母教孩子接受自己、做回自己以至愛自己。

有些父母教子女跟大隊,或以楊修之死恐嚇子女。不敢批評曹操殘暴殺人,只管教孩子別像楊修聰明外露,知道也不必說破,唔出聲無人話你啞嘅。

自己並不重要,隱藏本性跟大隊最好,因為樹大招風、不招人妒是庸才、聰明反被聰明誤、槍打出頭鳥……簡單來說,大多數人龜縮就一起龜縮,吃喝玩樂過日辰最重要。

蘇東坡以嘲諷語氣寫:「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不少人照字面解釋,大家認定又蠢又鈍才可升官發財吧。

跟大隊的路較闊,聆聽內心聲音而行較難。有得揀的話,你想戴個面具害人害物換來富貴榮華,抑或展示真我本色任人攻擊呢?


有年外遊回港,坐在巴士上層沿彌敦道由尖沙嘴到旺角去,看見沿途燈飾璀燦,很是開心,即使外國的燈飾更美,依然不及香港的火樹銀花,這是我出世和長大的城市。

跟曾經常常返內地公幹的朋友閒聊,問及可覺得香港燈飾日漸暗淡,才想起係喎。

以前的傳媒會派記者報道尖沙嘴碼頭和銅鑼灣商場的大型聖誕裝置,還記得另一商場的巨型水晶聖誕樹。近年變成聊備一格的佈置,不再令人看見就開心到嘩一聲。

友人說,因為內地不慶祝聖誕,香港要日漸融入。(原話照錄,沒查證。)

附圖仍是華盛頓的聖誕樹,儘管天陰有雨,仍是旅遊好時節,人生路上總有風雨。欣賞過城市的閃耀,總想保持下去。與其埋怨外面不夠光,不如以心裡的光照亮黑暗。


不明白為何沒有病名,西班牙流感是流感,日本腦炎是腦炎。新冠病毒是病毒類型,透過顯微鏡看見病毒像王冠,故稱冠狀病毒,至於新型就不知是2019新型、2020新型、2021新型還是2022新型,何謂新型?新型冠狀病毒個案即是什麼病症個案呢?

世衛組織近日公開要求內地提供更詳細的資訊,包括境內疫情嚴重程度、住院人數和支援資訊等。

連世衞都不清楚,香港人對內地情況了解多少?


近日跟傳教士凌君慧閒聊,她說起在南蘇丹期間患瘧疾,我問無法預防嗎?答案是預防比中招更傷身。

以醫學來說,預防傳染病不一定要預先食藥或打預防針,尤其是打了三針四針仍會中招的,打針與否分別不大,真正預防傳染病的是改善環境和阻隔傳播。

以醫學實例來說,源自武漢的肺炎初起時,香港醫護人士要求封關,那是預防傳播的最佳方法。正如非洲要減少瘧疾,必須改善環境,滅蚊和大派蚊帳減少傳播。

以行政手段強制打針並無醫學理據,如果讀個中醫學位仍不能決定自己可要打針,幹嗎讀書?為何掌權者不能以醫學理據服眾?

預防勝治療的意思是要用適合的預防方法,才勝過治療,預防方法不能比中招更傷身。預防未必勝治療的例子有瘧疾,還有感冒。感冒很快痊愈,不必接受令人痛苦的所謂預防方法,況且,人體有自身免疫能力,就算附近有感冒病毒都未必會患病的。


是日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的一日,中國傳統是團圓做冬。

然而,今日仍有不少人困在牆內或牆外囚牢,無法好好過冬。

重看吃喝玩樂的文章恍如隔世,當日只覺尋常,沒想過有天提不起興趣研究時裝,連頭髮都好耐無剪。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P.B. Shelley

喜歡陽光灑進家裡的感覺,尤其在冬日。


喜歡看莫泊桑(Henry-René-Albert-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的短篇小說,好像三言兩語就能展示人性陰暗面。

他的名作《羊脂球》寫一群法國人在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乘車逃離故鄉,他們來自不同階層,人人都說愛國,欣賞留下的人,但自己要走。

有德軍在小鎮截查時看上渾號羊脂球的妓女,要求跟她過夜。愛國的洋脂球拒絕,德軍不肯放行,全部人滯留小鎮幾日。

車上的人開始勸羊脂球服從,什麼話都說得出。羊脂球最終為大家犧牲自己,隨德軍離開。翌日,洋脂球返回車上,德軍放行。車上的紳士淑女不但沒有感謝她幫忙脫險,還流露輕蔑神情,鄙視她跟德軍過夜,馬車繼續前行,有人唱法國國歌,沒有唱錯國歌,真是馬賽曲,羊脂球的哭聲跟國歌混在一起……

附圖是莫泊桑刊載於法國文學期刊《Gil Blas》(1893年10月8日)的另一篇名著《項鍊》,談論這篇小說的散文《虛榮的代價》,全文連結在留言。


內地各大城市取消很多核酸要求,公開宣稱「非必要不核酸」,人民願意檢才檢,跟特區政府仍然強檢不同,你住的地方要強檢,不做核酸罰一萬元,香港市民不能願意檢才檢,一國兩制,誰更苛刻?

內地人是否感受到「非必要不核酸」的放寬呢?

不。

許多地方還有長長人龍排隊做核酸,起碼排兩三小時,因為必要。上班要、求診要、出行要、逛超市商店要……「必要核酸」無處不在,人民「自願」排隊核酸,核酸公司繼續「肥到連襪都着唔到」。

讀藥理學時,內地教授說起有個內地病人的實例,由於體內惡菌只能抑制不能消滅,一直要住隔離病房。然而,現在健康的香港公民只要無打齊針就會被囚禁在嘟碼囚牢……


《鐵道員》主角讓觀眾看見忠誠,沒有法律也沒有人強制他效忠。他就是盡責工作,就算沒有人看見也沒有人知道,依然一絲不苟工作,就像日本人出外會執垃圾。

順帶一提,曾有香港業主租出單位給日本夫婦短住三年,三年後發現單位比三年前更新淨漂亮,不知日本主婦如何做到,也許是職業演員假扮出外「偽善」,讓人唱好日本。

《大逃殺》是「被選中的青少年」,被逼戴上隨時可置其死地的頸圈,強制殺戮,不殺人就被殺,與世無爭的會被頸圈殺死。這群青少年被信任的政府和師長出賣(嗱,我講套戲咋),有可能重建《鐵道員》的忠誠價值觀嗎?


逆境波打得多,以為可做教練。

當面對的逆境波愈來愈逆,才知要學習的技巧仍多。

2022年11月1日星期二

實在想不出學好的理由,也想不出做好人的理由,只是看見品格卑劣的物種太醜惡,不得不站遠一點,遠一點再遠一點,自然變成選擇善良。

支持與否是個人選擇,仍要踐踏人的,無疑浪費讀書歲月,說不定文盲更明白事理。

不必大愛才會支持,只要有常識常情常理,自會站在弱勢一方。在別人站出來的時候冷嘲熱諷,才可顯得別具智慧嗎?


甲陷害乙,還要散播謠言影射抹黑乙。乙不論斷人,也不能澄清,變成只有乙的壞話。很少人知道甲是人渣,反而排擠乙。

有人認為內地人沒有支持香港人爭取自由,事實是香港人永遠看不見支持聲音,只見大量批評的。

請看文首真實例子,自然明白人很易以偏概全----我經常提醒自己先查證後評論。

今日在微信見傳媒報道用「封控」而非「語言偽術」,想看「封控中,北疆那些瀕死牛羊的悲鳴」,但已404。

看不到不等沒有,看到的不等於全部事實。

內地有些專業人士公開寫「支持學生」,香港人可以不支持,但請勿嘲諷。

香港明顯倒退,仍希望香港人明辨是非,別任人分化。


錢買不到一些東西,不過,買到的更多,例如「買」到世界盃主辦權。國際足協(FIFA)無法掩蓋這樣的醜聞,全世界知道卡塔爾的人權紀錄,適合辦世界盃嗎?

運動比賽從來跟政治和金錢有關,不過,始終有政治和金錢辦不到的元素。有些國家無論有多少億人都無法組成一隊像樣的足球隊,有些國家無論有多少錢都不能揚威球壇,背後自有「令人暖心的故事」。

伊朗國歌響起而球員沉默的畫面讓不同地區的人看見球員的無比勇氣,伊朗球員就算踢逆境波都沒有放棄,雖敗猶榮。

賭場莊家贏面九成,賭波一樣,今年買阿根廷和德國贏波的都要輸,日本球員表現出色,日本球迷在賽後執垃圾,更讓人看見日本人優秀一面。

日本動畫《足球小將》陪伴不少人成長,日本小孩夢想入巴塞球隊看似天方夜譚,誰料到日本隊可以在世界盃比隊贏德軍隊呢?

「別放棄,比賽還未結束。」

《足球小將》經典對白


因「公共衞生緊急事態」而緊急立法的599章還要緊急多久呢?

緊急一詞應如何詮釋?

附圖為《明報》陳文敏教授專欄,刊於2022年11月16日。真正緊急的事未必等到一星期,可以緊急三年的法例應該怎樣形容呢?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株是新型流感病毒H1N1,數以億計的人因感染病毒死去。然而,疫症總會過去,正如現在的病毒株跟當初武漢肺炎的已不一樣。

動物同樣會感染流感病毒,豬感染的流感病毒跟人類的接近,原本人還人,豬還豬,不同物種有不同感冒,交叉感染變為人患的豬流感就嚴重得多,儘管病毒仍是H1N1。正如人類患上禽流感(H5N1)會嚴重過雞鴨感冒的,而禽流感和豬流感均已過去。

即使地球沒有人,病毒依然存在,每年都有人因流感病逝,世界各地要以清除病毒為由長期緊急立法嚴控平民嗎?

《感冒病毒》談病毒,許多人知道病毒為了生存,就算起初會殺死宿主都會變種減弱,因為沒有宿主,病毒難以生存,所以,病毒會變成容易傳染而宿主很快康復的。有些病毒更會消失,例如,除實驗室樣本外,早已沒有SARS病毒……

三年以來,病毒不斷減弱,種種強制所有何事?


《活下去才是善》是我對死亡思考的結論,無論環境如何惡劣,仍要好好活下去。

人很易忽略人生最重要的課題,我敢肯定,謊話連篇害人為樂的物體是愚蠢的。無論智商或學歷多高,都是愚昧得可笑的,大家近年見過不少吧。

一生不長,損人利己又得到多少?

最近有阿婆被假扮她兒子的電話騙徒騙去數十萬元而自殺,她可有想過愛護兒子的話,不應為失去金錢傷害自己,徒令家人悲傷內疚(也許有怪責她竟然上當)。

騙徒騙得數十萬不見得可以花一世,做咩要害人咁折墮?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26)


現代足球早已變成一盤生意,今屆醜聞尤其多,《少林足球》的笑話漸漸變成現實,還有多少場波是體育競技呢?賭波生意額多大?有權有錢的影響力有多大?好懷念屋邨家家戶戶看快樂足球的簡樸生活。有入球的時候,全條邨都聽到某些單字和歡呼聲。


到過不少國家,未去過的更多,大多是去不去都無所謂。由於喜歡文明古國,至今想去看看但未去過的只有伊拉克和伊朗。並非去看兩伊戰爭遺禍,而是想看巴比倫和波斯的故園。

由於巴比倫古跡近乎全毀於歷年戰火,現在只有原址重建的假古跡,才打消去伊拉克的念頭。

唯一想去又未去過的國家只有伊朗,一直關心伊朗現況,看見平民的勇氣,但只能默默祝願伊朗好人平安。

多次介紹動畫和原著漫畫《在伊朗長大》(法語:Persepolis,直譯:波斯波利斯),台灣中文版名為《茉莉人生》,也許因為主角外祖母在花園種茉莉花,每天在內衣裡塞茉莉花,靠近她時和她走過都有茉莉花香。

外祖母的教導對作者影響深遠,她要作者做人要有良知,還教外孫女:「一生之中,你會碰到許多人渣,他們傷害你,因為他們愚蠢。你不必回應他們的惡意,世上最差的是自卑和報復,要永遠維持自尊和誠實正直。」


看過百多本推理小說,單是東野圭吾的也不少,寫過最多次的是《容疑者X之獻身》,因為有個犯罪原因寫得好,也是我未看過的。

初看小說和電影,覺得重要橋段並不合理,再看才留意主角石神為了讓女主角跟女兒不用說謊,不惜付出所有,包括殺人。

殺人當然是重罪,不這樣做的話,誤殺前夫的女主角要不斷說謊,石神機關算盡,就是要女主角句句真話之餘又不會被懷疑。

何謂正義?

基本要追查真相,以事實或接近事實的原材料思考,才可判斷正義和不義。

如果無法分辨誰說真話誰說謊,以「正義」之名批判也不過是自以為是,任由說謊者奸計得逞,害苦好人。

不時見人公開說謊,甚至作假證供,普通人除食花生外,其實不能做什麼,只能保持清醒,不要麻木也不要被騙。人人明辨是非重要,提升整體公民水平同樣重要。


無論行醫還是做人,同樣要懂得分辨輕重緩急。比方說,要是求診者血壓高、感冒、眼中風和跌斷手,醫生應如何處理?

如果不分輕重緩急,統稱醫病,未必對病人好的。

公共事務同樣要分輕重緩急,飛甩車門是大事,分分鐘釀成人命傷亡。相對來說,播錯歌是小事。要是不斷將小事化大、大事化小,普通人很易感到混亂,漸漸無法分辨輕重。

輕重以外,事有緩急之分。緊急立法的事早已不緊急的話,很易讓人解讀為凌駕人權。

普通人要活得輕鬆自在,同樣要學識分輕重緩急,別為小事抓狂,也不要忽略重要事情。與其為過去的失敗生氣抱怨,不如努力讓生機再現。


古人認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希魔的宣傳部長揚言:謊言重複一千遍又不准別人更正,許多人就會把它當成真理。

近年重複見X獨指控,沒有真憑實據,不准人道破,重重複複宣傳……明明無X獨都想屈到有

常識是重要的,初級人員辦事很難完美,就算高級和中級職員都會因欠缺常識犯錯。


不少傷亡事故不能稱為意外,要是社會欠缺正義和清廉,同類事情會重複出現。


也許曾到內地實習,理解向錢看和為錢低頭的現實。

內地醫院分等級的,最好的醫院收費最貴,醫藥療效可能跟收費便宜的差不多,但器材一定較好的。

醫療器材很貴,實習時聽當地人說,通常甲級醫院要換新機,就會將舊機賣給乙級醫院,乙級醫院換新機或接手甲級醫院的舊機後,會將原來的舊機賣給丙級醫院,到丙級醫院要換機就將舊機賣給地方醫院……

窮人無錢又要照CT或磁力共振的話,只好去地區醫院碰運氣,照出來的整張片近乎全黑,要是運氣較好,稍為清晰的部分剛巧顯示病灶,那張片就有用。不過,通常是什麼都看不見,白花錢的。

醫療設施尚且如是,還要人人明白,何況其他?

紅館跌屏幕事件調查仍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康文署租場就不用保障市民安全嗎?簽過名的工程師、主辦機構負責人的責任呢?

內地貨品有不同價位,到底是內地製造商高價賣劣質貨抑或製作公司不理會演出者安全用廉價和殘舊的貨品呢?


有些人嘲諷只有弱者相信因果和業力,有權有錢的大可橫行霸道,不必理會業報。慘遭欺凌又無力招架的人想像業報不過是心理安慰,正如阿Q的精神勝利法。

地心吸力並非跌個蘋果落地足以證明,還要物理公式推論印證。無論是否知道地心吸力,並不影響地心吸力的存在和運作,相信業一樣。

相信因果是不會詛咒人的,因為無用,人渣有報應是自作孽(孽是惡業)。勸人不要咒罵並非理會人渣,而是避免好人誤墮孽網。

人渣就算逃得過法律審判也逃不過歷史審判,還有看不見的審判。無論稱為因果還是最後審判,人渣都逃不掉。

高牆總會倒下,無法戳破謊言就默默記住一切,明辨是非,做好應做的事,堅持值得堅持的。


分別用中英文搜尋會有近似結果,英文搜尋常見50種錢買不到的東西,首位是尊重。中文常見10種,長期上榜的有健康、愛、快樂、正直、平靜、道德、智慧……

人人可見財大氣粗的生物嘴臉,無分中外。錢買不到尊重,只可買酒色財氣以至收購企業,或用錢換取權力,但有財無道只會令人鄙視,為錢獻媚的奴才是獻媚,同樣不會尊重金主,奴才覬覦的是金錢。

有信仰的人會求神賜予平靜和智慧,因為無法購買也難以自製。沒有信仰的人不妨多讀書、飲水和運動,活得聰明健康。

網絡搜尋常見50種無法用錢買的東西,尊重是首位,31是good karma,別說東方人迷信,洋人同樣想要好心有好報。


某物種指其夫「基本上是不說話,他的支持是不需要說話的,去到一個境界,是無需要說話的。」

要多麽憎厭對方才不說話?

不說之說,就是這樣。

當我發現看見某物種仍會生氣,才知自己距離拈花微笑不落言詮的境界很遠,頂多會用不說話表達厭惡

看似無用的人只是未找到適合的舞台,真正無用的是害人的物種,每次看見都想起兩字-----獻世。


讀中學時,有個同學英文很好,其他同學問她英文時,她習慣先說「 我諗、我相信、我認為……」後,才說答案。久而久之,知道她並非不肯定答案,而是讓發問的人感到她只是僅僅懂得,不是叻過同學很多。

寫作多年,只寫自己相信的觀點,但不認為絕對正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大可和而不同。所以,當別人問我意見時,為免出餿主意,只能答我的做法,僅供參考。

不必高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力,一個人不會因別人一席話甚至一句話而改變。一個人要變的話,只會源於自己想變。


有時候,有些政治上的問題說得太白了,好像瑪法達對着她的地球儀說:別擔心,這時候正有許多專家在研究你的問題,想來他們對於戰爭、暴力和污染一定有辦法解決的。

轉頭再說:當然,我也知道,製造問題的專家是比解決問題的專家來得多啦!

不時聽人傾訴負面事情,有正就有負,間中放負是正常的。我會沉默聆聽十五分鐘左右,視乎相熟程度,新相識的三分鐘轉話題,親友情緒低落會聽耐一點。

抱怨不能改變現實,要是覺得說出來舒服一點,說說亦無妨。我會勸人檢視過不如意的事就算,讓其過去,不必刻意忘記也不要經常回想。就算64、721和831也不用頻密想起當日心情,不要忘記跟經常想起是兩回事。

大腦會記住你經常回想的事,不如多想開心事情,保持心情愉快。

我認為俯仰無愧已經足夠,人間審判以外,還有良心審判和最後審判,無做過壞事就是無做過壞事。


洗腦是這樣的,先是少數人公然篡改歷史,無人指出真相的話,慢慢就可以模糊集體記憶,令新一代誤會是真事,最後寫在教科書和各種正式紀錄。那時候,真相變成謠言,謊言成為‘’事實‘’。

2003年的SARS日漸變成由香港開始的,抹去內地早已傳播,內地人到港求診將病毒帶來香港的,不提香港醫護人員為救人犧牲,反而強調……


心理困擾就像見鬼,見到的或會驚慌,見不到的或覺見到的是幻覺、想像、心理作用、庸人自擾、大驚小怪……

假設自稱受困擾的是誠實陳述,否定他人感受之前,不妨從對方的角度思考。

各人有各人感受,甚至連個人感受都會變。回想小時候的困難,例如同學欺凌,你當日的徬徨無助或變成今日的一笑置之,童年的感受是真的,現在的看法也是真的,但你不能因為現在沒有事而抹去童年驚惶……別人的感受也如是。

多讀書,多飲水,多跟親友說出感受,淡定生活,即使身處逆境,仍可以幽默面對。

例如,外國人玩紅碼入場,全球獨家體驗,富幽默感,不過,本地人穿上不知可會犯法。


看過一些關於抑鬱症的書籍,不同作者同樣認為抑鬱症將會超越癌症成為「頭號殺手」,儘管不少自殺個案沒有歸類為死於抑鬱症。

日日聽謊話令人鬱悶,尤其是聽完還要任由折騰。對,香港人不用折騰一詞,有時用詞都要講究源頭的。

香港由國際大都會變成處處「生意好呀」,留下來的人還是好好生活的。關注自己和親友的身心健康,多讀書,多飲水,可以自得其樂就更好。


我知,我知,我知引用過《動物農莊》這句話沒有一千次都有九百次。

每次看見有權有錢的以雙重標準公然濫用特權,就想寫一次,不是我說的,要拉就拉原作者,那是他寫的: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所有動物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外國遊客不明白0+3抑或不知道?

外國人見檢測陽性的人可以0+0四處去,沒想過平民檢測陰性要0+3?

可有人教來看欖球又無得入場的外國人如何日日食兩餸飯?

民主並非完美,只是公僕重視民意,接納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極權管治者不必理會民主,聽到評論就封舖拉人,解決提問的人就可以。


稱職的審計員會審視細帳目,精明的老闆會看看大數目下的小帳目是否合理。

然而,不少人因為繁忙或其他原因,根本不會看細帳目的。

神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的前傳《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 同樣神,主角是倒運律師,只好去安老院找預立遺囑生意(圖),他的人生轉捩點就是在安老院跟阿婆預立遺囑後,阿婆表示不夠錢付款,要等下個月收到政府津貼才有。

主角感到阿婆無理由不夠錢的,從而發現安老院不合理的收費,院友只知按總數付款,從來沒有人留意每項小帳目都高於市價很多。

像我這樣的香港人當然要說好香港故事,為免全世界誤會政府沒有審慎理財,虛心討教:首6個月錄得2530億赤字,可有不合理支出隱藏在龐大數字背後呢?


宮崎駿動畫《風起了》的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那時患肺結核(肺癆)近乎是絕症,只能在空氣清新的地方靜養。

女主角菜穗子是肺癆病人,偶然抓住男主角堀越二郎被風吹落的帽子,隨口說:「Le vent se lève,」(即使風起了,)男主角笑說:「il faut tenter de vivre.」(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肺癆是傳染病,在無藥可醫的年代仍不會囚禁病人。近年的肺癆病人服藥一段日子就不會傳染人,可以如常生活。

如果古時有嘟碼,肺癆病人也許會紅碼到死,一輩子囚在無形監獄。其實,傳染病並不可怕,以無形囚牢禁錮公民才可怕。病人有人權,健康公民也有人權,某些規限是踐踏人權的。

菜穗子的肺癆不斷惡化,仍可跟堀越二郎結婚和生活,就如他們相識時引用法國詩人的詩句:

「即使風起,也要好好活下去。」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無論環境如何惡劣,仍要好好生活,多讀書,多飲水,多休息,長命工夫長命做。


讀醫的人都明白檢測數據可供參考,不能用來診斷或判斷病情,還要臨床診斷的。

曾有晚期癌症病人緊張癌症指數,有次稍稍下降就開心不已,問我是否療程有用?

真話:參考指數稍稍上落近乎沒有參考價值。

我說同樣真話:開心就好,一定要保持樂觀。

沒多久,那名病人被癌症帶走。

最初不封關是違反科學,需要戴口罩的時候以反蒙面法阻延,不用戴口罩的時候仍強制戴口罩,同樣沒有科學理據。

先前內地人來港一針不打可以拿臨時通行證走遍全港,已經反映____(自行填充,不便直寫)背後的事實。

現在有公僕在10月27日(後改稱26日)在外地檢測陽性,31日回港,抵港檢測陽性,不但可以到處去,還可在室內不戴口罩說話。

0+3和各種限制去了哪兒?

CT值跟其他參考數據一樣,如果講CT值,所有曾經陽性的人,只要沒有因其他病死去,站在那兒檢測的都可憑CT值歸類為康復不傳染,為什麼要隔離7日?

近年有不少公開言論違背醫學理論,看見一些人維護苛政踐踏人權,不知那樣的人是愚蠢,還是說謊。


關心現世和歷史審判,還有,良知。比方說,不來的人自有不來的理由,前來的人又有前來的原因。


看見這兩日的新聞,自然明白鬼故事並不可怕。

聽過許多鬼屋傳聞,沒有一個恐怖得過連受歡迎都有罪。

2022年10月3日星期一

那份工相當不錯,上班時間短,薪金不俗,寫專訪另有稿費,但我未到試用期已辭職,一來不願跟那上司合作,二來當時太多工作。

從小被誤會反叛,其實我一直會聽從道理。道理正確的話,當然照做。如果無道理,無論父母、老師、上司以至任何人要求都不會做。所以,批評人不聽話之前,不妨想想自己說的是否合理。

題外話,為免罰款,近年做了一些明知無道理都要照做的事,早已跌破聽話的底線,整個社會都為無理規限付上代價。


友人議論親友頭髮太長,過了腰位,認為她應該剪髮。

我覺得人生可以真正掌握的事並不多,如果長頭髮可以令她開心,為甚麼要她聽別人說話剪短呢?

我笑說:「你不必叫她剪髮,她不能長久保留這頭長髮的。隨年齡增長,頭髮會變幼變薄,她總有一日會剪短的,任由她想頭髮多長就多長吧!」

友人終於認同,女孩日日洗一頭過腰長髮並不容易,人生只有短暫時光可讓長髮如此張揚的。

中學男生不可留長髮,到他們可以留長髮的時候,分分鐘已漸變禿髮。我認為教育應該教導學生明辨是非,學會尊重和自強,而非停留在外表規限之上。


習慣在腦海構思和刪減,好像今日的專欄《剪髮》,早在腦海修改多次,原本的構思是雙線並行對比香港和伊朗的剪髮。

然而,四百字專欄只夠說好規限市民的香港故事,無法兼顧伊朗現況。

如果我是伊朗女子,當然要向外國人說好伊朗故事。被迫戴頭巾是幸福的,戴不好分分鐘被殺,還可以被迫戴頭巾自然是好事。

事實是我生於香港,當然要向外國人說好香故事。明明無病無痛,被無形囚牢所困是幸福的。即使有中醫學位,公開發問多時,依然無人回答預防針如何預防感染,同樣是美麗的香港故事。

業主繳交昂貴管理費營運的會所不准業主進入,市民直接間接交稅運作的政府限制市民自由,同樣是美麗的香港故事。

伊朗女子為戴不好頭巾無故死亡,不是一人,而是不知多少人已因戴不好頭巾而死。伊朗人為“女性、生命、自由”站出來,法國女星公開剪髮以示支持,附圖見於不同YouTube。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連剪髮都要問過父母。嗯,這是古人思維,現在,住在地球某些地方的人去剪髮要政府批准的。

《聖經》人物參孫力大無窮,他的力量來自頭髮,剪髮會失去力量。他無想過剪,卻被敵人偷偷剪掉,大力士竟無法捍衛自己的頭髮。

要是人無法保護自己的身體髮膚,還說什麼人權?


假設小城有100人,出現不斷變種的傳染病, A組50人打預防針,B組50人不打。100人如常生活,要是A組感染人數較少,證明打針有用。反之亦然。

簡單的新藥實驗會用AB兩組參加者,兩組人數一樣,雙盲實驗是一組用新藥,一組用安慰劑,參與實驗的人並不知情。若干日後,從參與者反應檢視藥物功效和副作用。

濫權者可以指黑為白、指鹿為馬,甚至囚禁在《國王的新衣》裡說真話的小孩,但權力再大都不能直接扭曲科學。

醫學跟文學有本質分別,文學可以埋堆互相吹捧,喜歡怎樣篩選就怎樣篩選,喜歡將人渣垃圾捧上天亦無不可。

醫學始終要講求實質證據,不要誤會中醫不夠嚴謹,要是無法治病,中醫早應失傳。

近代中藥同樣有雙盲實驗,由於資源所限,不及西藥大規模。奇怪的是,無法通過西藥第三期臨床實驗的藥物,可立緊急法用在人的身上,緊急了兩年多仍然緊急。

文首例子是沒有B組就沒有醫學證據,任人定義。沒有對照組,如何證實藥物有效?沒有B組怎能證明無效?

醫學討論,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寫小說是順勢而行,腦海的故事會因應世情改變。


十月一日見報的文章會寫跟國慶有關的。

從內地人角度看十月一日,對我來說,近十年的十月一日總想寫南丫海難,罹難者親屬和記者堅持找出真相,才令真相不致於過早無聲沉沒。留言有文章連結。

追尋真相是重要的,不能讓罹難者死得不明不白,更不能任由悲劇重演,必須找出漏洞,懲罰犯錯的人,才可讓事件完結。

真相大白以後,死者安息,傷者釋然,相關人士可以放下這件事,繼續生活。

要是任由枉死的人死得不明不白,事無大小對錯不分,對公眾訴求敷衍了事……永遠無法解開死結,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犯錯後升職的除外。


寫小說會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我有時是小孩,有時是老人,間中壓迫人,通常被壓迫……現實是被壓迫的佔大多數。

多年前看過伊朗裔法籍漫畫家 Marjane Satrapi的自傳式漫畫《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就是看一本外國漫畫的感覺,附圖是她開始要戴頭巾的童年。

今日重看「不要忘了那些為了捍衛自由而失去生命或被迫離開親人或祖國的人。人可以原諒,但絕不該忘記!」

感覺不一樣。

不要批評任何地方的平民「服從」,人天生自由,奴隸是人為創造的。世上有不少女性外出要戴頭巾,她們的服從可笑嗎?當你出街戴口罩的時候,可知為何要戴?每次嘟碼的時候,你可知為何而嘟?

人和惡之間的距離在於一念,有人選擇善良,有人選擇邪惡,有人假裝中立,任由邪惡蔓延其實邪惡的。

2022年9月19日星期一

https://bandai-hobby.net/site/hobbyshow2022/30/30mm.html

http://vrka.blog.fc2.com

PV


PV

極權管治不講道理,強制女性戴頭巾並無道理可言,22歲的伊朗女子Mahsa Amini因沒戴好頭巾被捕,其後死亡。 Mahsa Amini並非第一個或最後一個因不合理規限而死的伊朗女子,伊朗人為反對極權政府濫殺無辜站出來,其中一個口號是「女性、生命、自由」。 極權政府向平民開槍,再多數十人死亡,包括20歲的Hadis Najafi,她在抗議時取摘下頭巾,最後的身影是將頭髮束成馬尾,多響冷槍射到她的身上,開槍的是公帑支薪的伊朗警察,Hadis Najafi遭理應保護平民的警察連開6槍射殺身亡。 古今中外對女性並不公平,踐踏女性的有男有女,某些女人踩低同性更狠。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為自由付上生命的女性仍非少數。 不自由,毋寧死。 苛政猛於虎,暴政是地獄。

拒絕跟Mil Mill喵坊續租約的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於2016年入職,近3個財政年度的薪酬約468萬元、499萬元及518萬元,累計加薪50萬元。
高薪行政總裁的雄才偉略就是將政府的億元撥款做定期,換來1.5厘利息回報,這樣的人才至今未能公開解釋為何要趕走香港獨有的環保工廠。
人人知道做定期不會虧本,但市民的血汗錢卻要供強積金,付手續費給人幫自己蝕錢。
《強積金之謎》談及從強積金獲利的人並非少數,但不包括供強積金的市民。
強制供款以外,近年還要強制打針和嘟碼。既然內地人可以一針不打拿臨時疫苗通行證遊遍全港,強制香港人用疫苗通行證處處嘟碼到底有何理據?
強積金教曉我不要買基金,要儲錢就做定期。順帶一提,政府發行的綠色債券不斷下跌,不知如何用在環保之上。

香港的不合理租約和瘋狂加租故事可以寫幾本書。 《貴租猛於虎》是當年的真人真事,近年還有不少荒誕事情。 近三年來,不少行業久不久就被迫停業,員工停薪留職,有些僱員甚至沒有支薪十多個月,老闆就算虧蝕,仍要個個月交租。 有些人租用場地教學無想過賺錢,只是為夢想而做,或想教好學生,寧願自己打工賺錢交租,近三年來,不時要暫停,蝕得更多。 曾問友人可會跟業主商量減租,才知同一業主的租客早已聯合跟業主傾減租,結果是不減反加,要續租約就要加兩成租金。為理想開業的要多蝕兩成租金,因為業主知道搬遷昂貴,租客自會屈服。 近年市道欠佳,走在街上只見處處「吉」舖,有間銀行減少分行,那間原是銀行的地舖「吉」足一年仍然無人承租。 貪婪的業主令城市變了模樣,貴租猛於虎,苛政猛於虎,虎年真虎。 附圖攝於長洲,香港是福地,因為大部分香港人講道理又有愛心。要是這樣的香港人離開,換來不講道理又欠愛心的人,香港如何福下去呢?

擁有公權力的人會否說謊? 說謊的掌權者最喜歡哪種平民? 你是否想做低IQ愚民? 不少書籍寫社會以至世界趨勢,相隔一段日子重看,自然知道作者是否真材實料。 日本作家大前研一(Kenichi Omae)生於 1943年,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學士、 東京工業大學原子核工學碩士、麻省理工學院(MIT)原子力工學博士,IQ不會低,但他在2009年提出日本社會低IQ時代,所指的IQ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放棄用腦。 大前研一在十多年前出版的《低IQ時代》批評日本社會淪落,提出集體無腦自有人得益,他認為得益的是政府官僚、跨國投資者和基金。 收公帑的人最喜歡愚民,大前研一認為只要群眾低IQ,公僕大可操控傳播媒介,將國民當作白痴,不斷說謊謀取自身執政利益。 他寫的是日本社會,極權管治者更直接,大可扼殺傳媒,只餘宣傳機器,愚弄民眾,令群眾IQ不斷下降。 大前研一認為有辦法提升整體智商,建議人人廣泛閱讀,保持獨立思考能力,了解IT科技和金融體系,還有,他認為日本人要提高英語能力。 大前研一提到愚民的政權會說謊瞞騙國民,國民識英文的話,才可從其他地方看到真相,要是只懂一種語文,就只能做低IQ愚民。所以,學習外語是重要的。


2022年8月24日星期三

 工藤美桜、引退考えた苦節の時を乗り越え満開…女優・モデル・グラビアの“三刀流”に注目

kasin520
人生就是由未知到知道的過程,最初可以假設人人是好人,知道以後,不能裝作不知道,只能面對殘酷現實。
人生旅程就是見識各種醜陋人性,已有名利的人形物體還要為爭名奪利而醜態百出,不斷出賣人以至出賣大部分人,可笑復可憐,但更要同情被出賣的自己。
不管前路是玫瑰園還是荊棘地,始終要勇敢面對,帶點幽默感旁身,笑住欣賞沿途風光,最好有餘力為後來者種樹乘涼。

每日都有離奇古怪的事,要生氣的話,近兩年足以氣壞。與其做個壞咗嘅人,不如以幽默角度看世界,可以一笑置之就笑一笑。要是不能大而化之,當然要想想辦法,想不到就早點睡,瞓醒先算。
《幽默感》當然講幽默感,富幽默感的人自然明白長命功夫長命做,長命困難長命解。飲多啲水,讀多啲書,最後勝利站在長命一方。信不信由你,反正我相信。

寫過許多次香港人應關注工業意外,歐美國家很少工業意外的人命傷亡,因為政府規定要做足安全設施,成本大增,傷亡減少。
有些地方的“大白象”和“小白象”貴絕銀河系,但意外傷亡仍高,因為規管不足。
試舉一例,甲地要商人做足安全設施,要花一百萬來保障工人。
乙地原本有同樣要求,商人給賄款十萬即可過關,無傷亡就可多賺九十萬。萬一死兩個工人,各賠十萬了事,依然多賺七十萬……誰會花錢做足安全設施?
純粹學術討論,不必對號入座。

看過一些教人絕境求生的書籍,例如碰到大白鯊應冷靜攻擊大白鯊鼻尖,但有些書籍會認為適得其反,看來看去都不知哪種方法有用,只知不想使用求生方法。
碰到大白鯊的話,逃走的人一定游得慢過條大白鯊,攻擊大白鯊鼻尖也沒有實驗證明有效。事實是極少大白鯊會咬人,靜靜讓牠游過就是----當然,等待大白鯊游過不等於最有效方法,生存機率較高而已。
公眾就算不知道世上所有的有效求生方法,起碼知道什麼是無效的。例如,被擄走禁錮期間,沒有手機和護照,如何致電、開app、填form、拍照……求助?
收到投訴,將原告變被告就沒有投訴。收不到求助,即是人人安全。沒有人投訴和求助,人人幸福快樂~

看過多少本 #東野圭吾 的書,最喜歡的是第三本神探伽利略小說《 #嫌疑犯X的獻身》。
推理小說自有兵賊,這故事讓人同情犯法的石神,儘管他確實犯錯。石神聰明絕頂,那種不求回報的愛教人動容。
現實同樣有品格高尚的人坐監,他們甚至無做過壞事。有些人“認罪”,公眾知道他們沒有罪,歷史自有公平裁決。

自有記憶開始就聽父母說「有心人裝無心人,一定裝到」,意思是害人的要害沒有機心的人,肯定害到。繼而教我們信任別人,「呃得你一次,呃唔到你第二次」,反正第一次害極有限。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無數說書和戲劇讓歷代文盲都知道這故事,"林沖帶刀入白虎堂‘’更是無數人聽過和看過的一幕。小時候覺得林沖應可避過那陷阱,後來才明白,有權有錢的要設陷阱害人,總會害到。
大家不願再提唐山食肆慘案,有說四名女子忍受下來,默默離開可避過一劫。現實可能是幾輛車已在門外等待她們離開,結果無變,只是無人知道。
寫下去難免令人悲觀,悲觀到極點的樂觀是繼續信任世上有好人。既然有心人裝無心人一定裝到,遇到人渣也不必自責。
當然,有些陷阱是踩一次都嫌多,大家應該學識保護自己,比方說,無理由相信柬埔寨或任何落後地區有高薪厚職等你去做。

2022年7月6日星期三

塑膠廢物對環境造成負擔,在2019年冠狀病毒疫情下,市民更常使用外賣服務,即棄塑膠餐具用量飆升,問題更嚴重。有意見指出,政府應研究透過改例,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本局會視乎建議之可行性及效用而認真考慮該建議。

首先,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可減少污染,改善環境。透過改例,能有效減少即棄塑膠餐具製品,以及固體垃圾量,從而減少對本地堆填區及海洋生態系統的負擔。相關環境保護法例有助增加大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在環境保護的角度有絕對的利益。

其次,修例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有利政府的形象。政府以身作則,主動做推行政策改善環境問題,可改善政府形象。正面的政府印象會令施政更容易得到支持。獲得大型環保團體,包括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緣色和平、長春社等的信任和支持,絕對有利政府將來更順暢地提出其他有關環境的議題。

第三,修例管制/禁制即棄長遠而言可減少政府的開支或負擔。本地固體垃圾量減少,長遠而言可以減少政府的垃圾處理開支。因此而節省的相關開支,除了收集垃圾所導致的清潔人員費用或垃圾站支出,亦有可能減少承載垃圾的土地要求,其省卻的土地費用無法估算。修例可減輕政府長遠負擔。

然而,修例不利本地經濟發展,減少國民生產總值。塑膠生產商和食品零售商的職位流失,令市場上相關工作機會減少,失業率上升。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會對相關行業發展大受打擊,盈利下跌影響行業發展。受連鎖效應影響的包括製造業、零售業。本地經濟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下已經疲弱,只會更受打擊。

再者,此舉可能會增加社會矛盾,減少社會凝聚力。受修例影響的即棄塑膠餐具用家數量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下上升。因為家中住所不適宜煮食,例如住劏戶竹的住戶,就要承受因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而被轉嫁的餐具成本,令他們在疫情中面對的經濟壓力百上加斤,對社會的不滿增加。修例有機會導致社會矛盾。

縱觀以上所述的利弊存在矛盾,然而環保始終是一個長遠的命題,塑膠廢物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為了本地的可持續發展,本局見到修例的必要性。以下是本局的建議,為求確保方案可有效達致其政策目的。

第一,本局會就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進行公眾諮詢,在修改法例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時顧及民意,聽取各持份者的意見,譬如約見業界及環保團體,亦會開放接受大眾對修例的意見。在之後制定法例落實內容時,會研究並回應收集的意見是否可行。

第二,本局會參考海外地區,如歐盟成員國的成功經驗,再作研究。另外,與香港有近似消費背景的台灣,近年都開始管制即棄塑膠餐具,本局亦會主動參考其利弊得失,取長補短。這些海外地區的成功經驗有不少值得香港借鑑、參考,確保方案可有效達致其政策目的。

同時,環保由教育開始。除了修例,本局亦期望通過公民教育,如學校巡迴講座,加強社會對源頭減廢、保護環境的意識。亦會透過推廣活動,如播放電視或電台廣篩、巴士站或巴士車身廣告、網上廣告,宣傳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優點,以爭取公眾支持。

考慮到疫情下,本地經濟已處於低俗,本局建議押後實施期,設立合理的寬限期,例如在實行管制首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初犯者僅會被警告。讓業界有時間按新政策改變營運模式,研究其他對環境傷害比較低的即棄膠餐具代替品,例如含少量塑膠成分的紙質或植物纖維餐具,以符合新法例要求。

除了着手修改法例,本局會繼續多方面推動本地環保的發展,減少本地固體廢物量。


即棄膠餐具產生的塑膠廢物對環境造成負擔,在2019年冠狀病毒疫情下,市民因一系列限聚令措施、外出用膳受限及衞生理由,更常使用外賣服務,導致即棄塑膠餐具用量飆升,問題更加嚴重。有意見指出,政府應研究透過改例,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本局會視乎建議之可行性及效用而認真考慮該建議。

首先,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可減少污染,改善環境。透過改例,能有效減少即棄塑膠餐具製品及固體垃圾量,從而減少對本地堆填區及海洋生態系統的負擔。相關環境保護法例有助增加大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對環境保護有利。

第二,修例管制/禁制即棄長遠而言可減少政府的開支或負擔。本地固體垃圾量減少,長遠而言可以減少政府的垃圾處理開支。因此而節省的相關開支,除了收集垃圾所導致的清潔人員費用或垃圾站支出,亦有可能減少承載垃圾的土地要求,其省卻的土地費用無法估算。修例可減輕政府長遠負擔。

然而,修例有損本地經濟發展,減少國民生產總值。塑膠生產商和食品零售商的職位流失,令市場上相關工作機會減少,失業率上升。管制/禁制即棄塑膠餐具會對相關行業發展盈利下跌不利行業發展。受連鎖效應影響的包括製造業、零售業。本地經濟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下已經疲弱,修例只會對經濟造成更大打擊。

其次,此舉可能會增加社會矛盾,減少社會凝聚力。受修例影響的即棄塑膠餐具用家數量,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下上升。因為家中住所不適宜煮食,譬如住劏戶竹的住戶,就要承受因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而被轉嫁的餐具成本,令他們在疫情中面對的經濟壓力百上加斤,對社會的不滿增加。修例有機會導致社會矛盾。

再者,現時貿然修例不利政府的形象。政府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提出此政策未免令大眾覺得政府「離地」,未有顧及受限聚措施影響而不能在餐廳堂食的人士。大眾對政府有負面印象,會令政府的施政更難獲得支持。市民的怨氣積累之下,也不利政府將來提出其他類似議題,如限制塑膠袋或包裝。

縱觀以上所述的利弊存在矛盾,然而環保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不過,本港社會在面對2019冠狀病毒疫情下的打擊已漸見疲弱,修例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似乎並不是目前最有利的舉動。以下是本局的其他建議,以期可減少負面影響,同時減少本地固體廢物量。

第一,本局會就如何減少即棄塑膠餐具進行公眾諮詢,聽取各持份者的意見,例如約見業界及環保團體,亦會開放接受大眾對議題的意見。在之後制定措施或將來研究修改法例時,會視乎收集的意見是否可行再作回應。

第二,本局會參考海外地區的成功經驗,如與香港有近似消費背景的日本、韓國,都有規定市民回收處理用過的塑膠製品,本局亦會主動參考其利弊得失,取長補短。這些海外地區的成功經驗有不少值得香港借鑑、參考,期待透過修例以外的措施能減少本地固體廢物量。

同時,環保由教育開始。本局亦期望通過公民教育,如學校巡迴講座,加強社會對源頭減廢、保護環境的意識。亦會透過推廣活動,如播放電視或電台廣篩、巴士站或巴士車身廣告、網上廣告,宣傳減少廢物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以爭取公眾主動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

考慮到疫情下,本地經濟處於低俗,本局會研究其他經濟手段,如提供誘因以減少即棄塑膠餐具的使用。對生產者、銷售方、消費者課稅或收費,包括對即棄塑膠餐具收費,減少對生產商和真正有需求的用戶的影響。為求在大眾生活及環保之間取得平衡。

無論修例最終實行與否,本局會繼續多方面推動本地環保的發展,減少本地固體廢物量。



2022年6月6日星期一

In light of the rising number of traffic accidents related to the use of mobile phones, proposal on imposing further restriction on its use by motorists was suggested. In this regard, the government had all along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road safety.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pros and cons of adopting the aforementioned proposal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in the end.

Enhancing Public Safety

First and foremost, public safety will be improved. By reducing time spent on smart devices, vigilance and road safety awareness of motorists will increase. More time is allowed for them to react to the road conditions, lower chance of traffic accidents will be resulted. This helps to minimise the severity and frequency of traffic accidents, and thus ensure the public safety.

Forging Sense of Security

Secondly, sense of security can be forged within the community. By improving restriction on the use of smart devices, the government could build a safer environment in which other users can feel more secured and safer during commuting. As a result, a better sense of social security can be forged.

However, there are a number of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cerns in adopting the proposal.

Reducing Job Opportunities

To begin with, job opportunities for commercial driver will be reduced. Many commercial drivers rely heavily on taxi hailing applications on smart devices. These applications help locate the customers, and assist in route planning. Further imposing restriction on the use of smart devices would directly reduce the number of customers which commercial drivers can serve, and thus lowering their income. By changing jobs for a better earning,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may be encountered.

Discouraging Investment

In addition, the increasing cost of business will discourage investment to the related industries, e.g.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ectors. They have practical needs for using mobile devices during driving for GPS positioning, updating the transportation status, etc. The restriction will hinder their daily operations and give rise to extra costs for substitutes, eventually discouraging new investments.

Increasing Government Expenditure

Moreover, the administration cost for the proposal is very high due to the complicated enforcement. For instance, the government would have to either hire more patrolling officers or to develop a new set of digital monitoring systems, both of which can deplete a great deal of public money. Extra pressure on public finance is foreseeable.

Worsening the City's Image

Finally, the government image will be adversely affected. As an international city which respects human rights and uphold liberal values, the act of imposing restriction on the use of smart devices for motorists will be considered as an infringement of personal freedom. This would make Hong Kong a less appealing city to overseas talent and companies. The image of the city as an international and liberal city will be tarnished.

In viewing of the potential benefits and drawbacks, it might not be the right moment for a full restriction on motorists' use of smart phones/devices. The government would propose effective recommendations with due regards towards the balance between public safety and the right of the commercial drivers.

Public Consultation

Firstly, public consultation is to be conducted to gauge public views and to engage relevant stakeholders, which include the trades and commercial drivers or holiday drivers. Multiple channels can be adopted to collect public views, e.g. email, fax, before formulating the details. Suggestions collected through the public consultation should be studied and the feasibility should be explored.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Secondly,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step up public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to enhance awareness on road safety. The government may organize schemes and events, which citizens and motorists may be reminded to be attentive and avoid using mobile devices during driving, various publicity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can be launched.

Timely Review

Thirdly, timely review is to be conducted on the effects of using smart devices on road safety. By closely monit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will be able to assess whether further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such as proposing amendments to existing ordinance to further safeguard public safety.

Monitoring and Regulatory System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existing monitoring and regulatory system are to be enhanced and consolidated. For instance, the level of punishment is to be increased, such as a deterrent sentence in relation to traffic accidents relating to the use of mobile devices during driving. In terms of monitoring, the government can also introduce new smart devices categories in the driving-offense point system. By enhancing the current systems, administration cost can be minimized.

To conclude, the government had all along been adopting a zero tolerance policy on irresponsible driving behaviours. The government will continue to monitor the situation of rising number of traffic accidents and explore more effective ways with greater deterrence to misuse of smart devices during driving.


Recently, there are public concerns over the import, export and re-export of animal fur products and, the government was asked to ban these products. In this connection, the government is open to all suggestions and will adhere to all invaluable opinion.

To begin with, the proposal is beneficial to animal welfare. A complete ban on the trade of fur products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top the inhumane killing of animals for fur products. Also, public awareness of animal welfare can be boosted due to the public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Secondly, the proposal would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 contributing to a better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reducing the use of animal furs, less resources such as land and water will be used to produce animal products, leading to a less carbon-centric production process, reducing the risk of land degradation and drought due to overuse and extraction of water. The proposal could enhance sustainability of water.

In addition, banning these products will elevate the city’s status amo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animal welfare be enhanced. As a liberal city, Hong Kong has long been adopting a high standard and expectation on maintaining the wellbeing of animals. The proposal could foster better public awareness of animal welfare so as to maintain a similar ideology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The proposal would thus maintain the city’s appeal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owever, such benefits are not without challenges.

Firstly, the proposal would reduce the number of job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in the local fur industry and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ing the second largest fur clothing exporter, thousands of jobs are supported by this industry. By limiting the use of fur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many jobs will be slashed due to lower demand. A higher unemployment rate will be resulted.

Secondly, the proposal has negative implications to the local clothing business and harms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By banning the use of fur, local businesses would have to source alternatives at a higher cost, e.g. polyester, as substitute in the production, resulting in a higher operation cost. Also, local industry would have to re-train their staff on the new business models. The proposal would increase the operation costs of the local industry and redu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hinde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lso, ban on impact, export and re-export of fur products would reduce government income in the long run. No more trade of fur products in the city will definitely affect the sales of local industry, and thus the taxable income and the tax to the government. The budget of the city will be adversely affected due to the ban.

Own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circumstances, the government would propose to delay the implementation the proposal in order to minimise the impact to the local fur industry which is crucial to the economy. However, the government would take the following actions to help the industry to reduce reliance on fur products, so as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 discussions of the topic.

To start with, the  government would conduct a public consultation to engage relevant stakeholders and  gauge public views. Industry leaders from the garment industry, legislative member and the public will be invited provide their comments towards the subject. Social consensus is expected.

Secondly, the government would step up public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to enhance awareness on animal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The government may organise schemes and events, which consumers will be reminded to be attentive to the raw materials of garment products and avoid buying fur products. Various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can be launched to discourage the consumption and hence the production of fur product in long run.

Thirdly, product tax for fur product can be another substitute policy. While the tax will be borne by the consumers eventually, market demand of fur product may be reduced. With lower demand, lower supply of the concerned products will be resulted, due to the market mechanism. Product tax can be explored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enhance animal welfare.

Finally, the government would also conduct a pilot scheme to study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phasing out the use of fur. The government would corporate with the industry and set up a testing plant which only sustainable raw materials be used. Timely review of the scheme should be conducted, so as to gain more experience on formulating the scope of the law in the future.

All in all, the government had all along put a great emphasis on animal welfare. To this end, the government would strive to uphold a high stand on animal production.


Due to a high demand on Accident & Emergency (A&E) services, the consultancy report had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to adjust relevant fees. The government is open to all invaluable opinions. However, any forthcoming adjustment must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affordability.

First and foremost, the increasing A&E service fee, abusive usage of A&E service can be discouraged and excessive demand can be reduced. A higher fee would increase the cost of patients for seeking A&E services with minor symptoms or injury, as the cost-saving advantage diminishes. Henc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demand can be relieved.

Consequently, more resources can be reallocated to other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with reducing demands on A&E services.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healthcare system can be enhanced. For instances, budget can be used to purchase more equipment, e.g. x-ray scanner to reduce the waiting time of patients. More attention can be given to urgent patients.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healthcare system can be improved.

However, there are a number of issues that may engender public concerns.

To begin with, social security level will be reduced as patients who hav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will find A&E service unaffordable for the increased costs. For patients who do not have financial capacity to seek treatment from the private section, public healthcare services, including A&E services, are their only means of getting protected. Increasing fee may prompt them to either postponing or skipping the necessary treatment. Adjusting the fee will increase the barrier for destitute patients and reduce healthcare affordability.

Accordingly, adjusting A&E service fees would bring a negative impact to the government image. The act of raising fees may be considered the public as disregarding their struggle and difficulties, especially during tine of post-COVID 19 recovery. As a result, trust between citizens and government may be eroded, with contribution of a non-compassionate image.

In light of the aforementioned proc and cons, the government will deploy measures to further safeguard the efficiency of the A&E services before opting for adjusting the fee.

Firstly, the government will conduct public consultation to gauge relevant views and opinions from all stakeholder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patients, medical staff, social unions and all citizens. They are welcome to provide their views through any channels with an aim to derive a societal consensus.

Secondly, timely review will be conducted on a yearly basis to closely monitor whether alternative approach had borne fruit and, whether the need of adjusting A&E service fee should be reintroduced. In case the demand of A&E services cannot be curbed.

Furthermore, the government would also step up publicity by educating the public on appropriate use of A&E services. Campaigns including territory-wide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the form of open forums and public dialogues activities.

In addition, exemptions are proposed to facilitate the needy groups for their practical need to use the A&E service if the fee is to be adjusted eventually considering all factors. This is also proposed to considered the direction of adjusting the fee regarding the level of emergency of the patient, i.e. patient in non-emergent conditions or reasonably believed as abuse to pay a higher level of charge.

The government had all along strived to safeguard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healthcare services, while also maintaining affordability. To this end, the government will take all practicable steps to meet the needs of our society.

2022年6月1日星期三

 小說創作基本功是「連人帶話寫出來」「貼着人物來寫」,沈從文說的。廣東話是「咩人講咩嘢」,單是對白,應可讓讀者知道角色的年齢、性別、階層、學歷、性格以至身處時空等。

2022年5月1日星期日

RIHO YOSHIOKA Believe in Heart

人體是精密設計,同樣泥濘濺到腳上,用水沖走就是,衣物有泥濘往往無法洗淨。
謠言誹謗嘲諷如外來污物,有人從不沾身,任由人渣害得到就害。
有人被髒話掩埋,沉淪下去。
人身難得,匆匆數十年仍要害人,不知為什麼?
同樣困於無形囚牢,有人不敢反對惡魔,只會嘲諷弱者,恥笑人老、醜、蠢、窮……連別人穿什麼要管,看見別人做什麼不做什麼要嘲諷,惡毒說話層出不窮,有人受不了自殺就是自殺的人脆弱,再假裝悲天憫人,害人後裝作被人害……
自有人類以來,見高拜見低踩的言行從來不少,到我這代理應終結,請讓是非和惡毒語言來到你跟前就停止。

任何群體都有不同品性的人,人格有高低貴賤之分,跟出身和職位無關。遇過的內地人大多是好人,反而在香港看見不少人渣害人。然而,即使我的主觀判斷全是事實,也不代表內地好人較多,因為我見的香港人遠比內地人多,好人和壞人的比例同樣較多。反之亦然。
舒曼形容蕭邦是收藏在花叢裡的大炮,有說是形容蕭邦的音樂,但蕭邦樂曲首首不同,不見得全部隱藏大炮,玫瑰盛放倒是常有。
曾有記者問舞蹈家剛剛完成的舞蹈意思,她答: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用花氣力去跳。
我寫音樂無疑是班門弄斧,大家細聽舒曼和蕭邦的作品,或可理解他們的溫柔和堅持。

2016年,記得在專欄寫過美國要槍械管制,歷年已有多宗校園槍擊案令學生枉死,許多家長和教師不停爭取管制槍械,時事新聞節目20/20多次探討槍械話題,時任總統奧巴馬動用總統的行政權力想管制槍械時,引起共和黨人以及支持持有槍械的人集體批評。當然,賣槍械的批評聲最大,不過,由前線出面反對。
反對聲音常說買槍是自由、自衛、保護家園……總是說管制槍械並不能阻止暴力。
奧巴馬說:「我們知道自己不能夠阻止一切的暴力行動,但我們能不能試著阻止哪怕一次?國會能不能做點事情——任何事情——來保護我們的孩子免受槍械暴力侵害?」
奧巴馬推行「全面槍支管制法」完全失敗,記憶所及,總統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只能管制加速掃射子彈器賣得沒有那麼方便。
2022年,繼續幫槍械商賺錢的人仍在說相同說話,美國槍械管制沒有寸進,到底有多少人為利益參與血腥共業?

小時候,看見人公然說謊,會先反問是否自己理解錯誤。
沒料到成長就是要聽過無數謊言,自己學習分辨真偽,就這樣長大。有時明知對方說謊也不必道破,疏遠就是。
面對針對自己的影射謠言誹謗,慨嘆人性黑暗低賤。指名道姓的才可以澄清,陰暗惡毒的就交予最後審判。
看見公眾人物說謊,相信說謊的人是明知謊言害人仍要說,除了留待最後審判外,寄望教育普及,可減少人誤信謊言。
在現實世界,指出國王沒有穿衣服的小孩或會被捕,附和指鹿為馬的升官發財。
還有,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由上而下的謊言會令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普通人只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互相信任,努力維護人間真善美。

大家知我見識少,實在想不出從事哪種職業的人會經常犯法見報,全世界有哪個行業的罪犯多得過特區休班警呢?
《受傷的武警》寫親睹的真人真事,起初連公安、警察和武警都分不清。也許看內地新聞不多,加上我實在見識少,未見過休班公安或休班武警犯法見報。
香港的新聞也記不起那麼多,隱約記得宿舍女住客收取毒品郵包獲撒控、集體出貓可畢業、辦公時間出外按摩無所謂、兼任性工作者還要順手牽羊、隨時隨地順手牽羊、源遠流長衰十一、露體、偷拍、監守自盜……

在內地醫院實習才真正理解碰瓷和私了,使用方法層出不窮,香港人望塵莫及,差到連車尾燈都看不見,頂多識「老屈」。
《醫院的金錢糾紛》談及看內地新聞難以判斷誰是誰非,不少人是天生的影帝影后,各執一詞,難分高下。
內地醫院特別多糾紛,有時院方無錯都會付錢,惹來更多無理取鬧的人,所以,閉路電視是重要的。順帶一提,某夜太子站月台沒有相關的閉路電視錄影是奇怪的。
香港的糾紛通常較為簡單,因為多數有錄影。如果沒有錄影,小孩的心理陰影會有多大?
希望大人好好處理這件事,兒童不應感到公仔好恐怖的。讓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功德無量。

有些朋友憂慮以後難以離境外遊,沒想過移民的都打算及早移民。我勸友人不必恐懼,隨心意而行就是。
以前覺得限制離境是天方夜譚,現在不會這樣想。要是連出街食餐飯都可以被限制,還有什麼稱得上天方夜譚?
出外旅遊,總會看見當地的文化和歷史變遷,純粹個人選擇,我不喜歡去某些地方,例如,俄羅斯的血腥教堂,就算經過都不會拍照。
俄羅斯人大多信東正教,漂亮的小教堂。每座教堂都有獨特歷史,看得多就會記不起小教堂的故事。只知每座教堂都有過無數人在那兒祈禱,民眾的禱告能否如願就難說了。
有些帝俄作家面對時代巨變時,以為大家會努力建設烏托邦,沒料到現實遠比理想殘酷,只能在作品記下,要是掌權者同樣殘暴,有信仰的仍比沒有信仰的好。

有些人以為有錢可以解決許多事情,但亂花錢煩惱更多,事實是擁有智慧更好。聰明人可掙錢,錢買不到聰明。
《無知的傷害更大》寫及在內地實習時,不時想起香港人說「愈窮愈見鬼」,要是有普及的保健教育,不少病人就不會為節省十元而多花一百元,愈想省錢花錢愈多。
極權管治者最憎讀書人,最好有書都無人讀,也沒有中止謠言的智者,人人互不信任,只信宣傳謊言……

在內地實習期間,醫院的診症室門常開,不時有病人走進來。沒有病人的時候,我可以跟老師聊閒醫學。
醫學話題永遠說不完,就算可以科學驗證的,依然有不少人公然說謊,即使醫學跟群眾生死有關。
蘇聯醫學之中,最著名的是巴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1936)的實驗研究,要是運用在群眾身上,可以像訓練狗一樣將人「洗腦」。
濫用法律囚禁人於監獄不算極權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洗腦」,令群眾主動拿枷鎖困住自己,主動要求更多監控,甚至攻擊不願被囚禁的人,指黑為白,就算主人未落命令,已經帶同枷鎖四出害人。
抗衡「洗腦」的方法是無視金錢權力俊男美女特權之類的「狗糧」,不屬於自己的不要貪。平日多讀好書,認真思考和求證,明辨是非真偽,追求真善美。

無論閒聊還是創作,逗人笑比感動人困難,尤其是不必踐踏弱勢社群而令人笑的,政治笑話難寫,語文教學同樣難惹笑。
👆《一說便俗》是寫作趣談,當日聽老師說覺得好好笑,可以令學生笑住學習真是難能可貴,很感謝那位愛說笑話夜校老師。
有時見人刻意說笑,就算不好笑都會笑笑。還望大家看我的文章亦如是,笑得出就笑吓😄。
有位印度瑜伽老師說,我們日日都要吃好、睡好、學好……還要跳舞🕺💃和大笑🤣🤣🤣,活得有意義和愉快。

《藥理學》(2003年版)教科書厚523頁,沒有提及疫苗,只有免疫增強藥。依書直說,免疫增強藥的抗病毒藥「對已知RNA、DNA病毒幾乎都能抑制」。要是為已知病毒研發,面世時要預防未知病毒,是否依然「幾乎都能抑制」?
純粹醫學討論,疫苗生產商都講明無法預防因感染病毒而生病,無論注射多少劑疫苗,跟沒有注射疫苗的感染機率一樣。無論注射多少劑疫苗,只能減低重症和死亡機率,注射疫苗應是個人選擇,如何牽涉保護他人或拖垮醫療系統?
如果不講道理,以嘟碼限制市民自由,市民稍有差錯會被票控,除罰款可見增加庫房收入外,如何讓公眾看見跟防疫抗疫的關係?

如果人人善良,世上不必有法律。由巴比倫王將法律刻在石碑起,世上的法律是人與人之間的契約,可以約束權力,並可因應社會變遷修訂。
如果平民動輒被控,掌權者無法無天,社會淪為誰大誰惡誰正確,法律還有什麼意思?
《剛滿十五歲的女生》談及免費教育制度跟年齢的關係,不少韓劇觸及校園欺凌,附圖的《喪屍校園》同樣由校園欺凌開始,除同輩欺凌外,有種欺凌是懂得的耍不懂的,精神上或行政上都可以沒有觸碰而欺凌弱小。
韓國自殺率偏高,因為某些圈子的人包庇誰大誰惡誰正確,無論在校園、職場抑或社會,總有壓迫和欺負,被欺壓的或覺求助無門……
法律要讓公眾看得見公平公義,還要保護弱勢一方,不少香港法律寫明受保護者的年齢,例如:
根據香港法例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123條:任何男子與一名13歲以下的女童非法性交,即屬犯罪,一經循公訴程序定罪,可處終身監禁。
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第124條,任何男子與一名16歲以下的女童非法性交,即屬犯罪,一經循公訴程序定罪,可處監禁5年。
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第127條的「拐帶年齡在18歲以下的未婚女童為使她與人性交」條,任何人將一名年齡在18歲以下的未婚女童,在違反其父母或監護人的意願的情況下,從其父母或監護人的管有下帶走,意圖使她與多名或某一名男子非法性交,即屬犯罪,一經循公訴程序定罪,可處監禁7年。

香港的《肥美人》沒有帶來多少迴響,跟其他選美一樣,觀眾留意的是節目是否好看。反正高矮肥瘦都有靚人,單一審美標準早應改變。

《動物農莊》金句:
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由日劇《十四歲媽媽》說起,女主角志田未來演繹未成年母親嶄露頭角,現實的她在二十五結婚,據稱丈夫是她的小學同學,至今未有子女,以事實回答當年並非「奉子成婚」。
同劇扮演年輕爸爸是演出自然的三浦春馬,可惜,三十歲自殺。傳媒報道他早已厭倦演藝生涯,但貪財的母親不許他退出,甚至不讓他暫停事業休息或去讀書,要他不停工作……

從小想去的地方全是文明古國,例如埃及、希臘和印度等。
最先認識的是廣東話和中文,自然喜歡中華文化,幾歲大已經想去敦煌石窟和絲綢之路。
創作《中國棋手的智慧之戰》以六大古都分為六章,希望讀者看罷小說,不但認識棋手的縝密思維,還對中國文化有一定了解。
以前好想去巴比倫古城,但伊拉克戰爭早已令古蹟變成廢墟,實在不必千里迢迢去看複製品。看見古蹟被毀總是難過的,就算巴米揚大佛仍在,相信我都不會去看,然而,大佛遭炸毀仍令人心痛。
文明是講道理的,不講道理就稱不上文明。如果愛國,家人怎會持外國護照?怎可能容許自己的中文爛過爛屎?
我的中文水平證明我愛中國,同時愛講道理。愛講道理,自然喜歡看講道理的人寫的文章,例如,吳靄儀、許寶強、區家麟和鄒幸彤等,因為他們寫文章講道理,無論認同與否,他們都會清楚寫出個人觀點和理據。
我不認識上述講道理的人,只是單方面欣賞。並不認識,連認識兩字都談不上,其他子虛烏有的詞語更不合用。
中國是文明古國,理應講道理,大家講吓道理好喎。
並非教徒,未見過陳日君榮休主教,惟喜歡聽他公開講的道理。道理是道理,認同是認同,正如我不認同德蘭修女某些主張,卻為她多次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同樣是單方面去學習如何心懷大愛做小事,從來不認識任何外國勢力,事實是稱得上勢力的都不認識。
聖德蘭修女生前不斷講道理,即使聖人講道理都不必人人認同,講道理就是這樣。

從小讀教會學校,最先由聖經課認識智慧。
老師教我們要努力解決困難,將無能為力的交給神,並要運用智慧分辨兩者。
初中讀天主教中學,讀過五間中學最憎厭這間。自稱天主教徒的校長和老師只會維護自身利益,懶理學生……實在有太多虛偽的人自稱教徒。
往後認識一些善良正直的天主教徒,但對宗教沒有改觀,只是知道教徒之中有好人。好人如陳日君榮休主教數十年如一日維護人間的真善美,更讓公眾看見為虎作倀的組織如何虛偽。

首次去日本逛百貨公司就如為食貓走入美食廣場,全程心心眼。
差不多三年沒有去過日本,從新聞可見,日本跟世上多處地方一樣,開始讓民眾回復疫症蔓延前的生活。反觀香港,仍然用注射疫苗和嘟碼限制市民自由,純粹醫學討論,到底有何醫學理據?
政府宣傳漫畫,要求市民注射三針的用處就是讓市民可以去看戲和堂食等,市民最開心的是可以去餐廳和唱K。
這樣一來,好像任何限制都可以,先規限不照做就失去自由或某些自由,然後宣傳做足就可以得回原本的自由,到底為什麼要做?可有道理?
純粹醫學討論,連世衛都公開指出某些政策不可行,勉強執行下去會怎樣?
專家意見是專家意見,醫學理據是醫學理據,重要事情說三遍,純粹醫學討論,當人人知道無論注射多少劑疫苗都無法預防感染,連宣傳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都不可,以嘟碼限制市民自由的醫學理據何在?

戰地記者Marie Colvin (1956--2012) 一生為報道事實努力,當別人逃避戰火的時候,她卻走進槍林彈雨採訪,為了展示真相冒性命危險,「真相是最有力的武器。」(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is the truth. )
平民的謊言傷害人數有限,掌權者的謊話才可令人間變成煉獄。
英國記者Gareth Jones(1905--1935)是第一個人以真實姓名向西方世界報道1932年蘇聯大饑荒,他原本可以歌頌史太林英明神武得享富貴榮華,原本可以照新聞稿寫蘇聯繁華假象,但他要報道真相,走到烏克蘭農村記錄並公開饑荒事實。
他並非首名揭露蘇聯大饑荒的記者,因為有記者比他更早匿名公開饑荒慘況。Mr. Jones只是冒生命危險讓世人知道真相,可惜,沒多久被殺。
人命比新聞重要,沒有新聞值得用生命換取的,希望記者都可以安全工作。
愈多人明辨真偽,愈能分擔記者的工作風險。每個人都可以保存已知真相,自己花時間檢視真偽。追求真善美,讓世界美好一點點。

尊尼特普跟前妻由家暴到誹謗官司令全球花生銷量上升,由於有呈堂錄音,施暴者逆轉為被虐者。如果沒有錄音,法官和公眾相信誰呢?
有沒有錄影和錄音分別很大,例如,公開說「香港呢個__家」(註),到底空格的字是「國」抑或「一個」,全世界識聽廣東話的人都可以聽清楚。既然有錄影和錄音,怎可能變「假新聞」?       
大家知我愛中國愛香港愛中文愛中醫,係呀,大愛❤到悶🤣,心懷大愛做小事😘,更悶🥰。大愛關懷😍的人不會挑起仇恨,只會因喜愛中文而純粹討論中文,純粹討論中文而已🤗。
中文勾結兩字顯示,起碼要有兩方才可勾結,單方面是不能勾結的。比方說,我不能勾結我們,先要有「我們」勾結,「我」才可以勾結。
嗯,我和我們實在太複雜🤯,不如用較簡單的例子來討論。例如,若要勾結外國勢力,先要有外國勢力才可以勾結。重要事情說三遍,純粹討論中文:
如何界定外國勢力?
如果沒有外國勢力,如何勾結?

舊作《勇於改變》談勇氣,懦弱怕事躲在暗角批評人很易,挺身而出維護公眾利益很難。後者要無比的智慧和勇氣,留言轉貼可見我佩服和關心的勇者。
並非 #魯迅 書迷,覺得他的《#狂人日記》有點像俄羅斯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地下室手記》,後者著作更深入。然而,我在講座和寫作班很少談及俄國作家,頂多講講 #托爾斯泰 的短篇小說,反而經常跟學生討論魯迅的《#吶喊》,你會喚醒沉睡的人嗎?
能否喚醒沉睡的人是一回事,不能喚醒裝睡的人是另一回事。
說真話可能換來惡意攻擊,做對或被懲罰,事已至此,你還堅持信念嗎?
維護公平正義不能換來「五陵裘馬自輕肥」,只能讓人心安理得。重看昔日文章,知道自己已經盡力陪伴學生走一段追求知識的路,就算重做一百次都不會更好,期待更多人以智慧、仁義和勇氣抗衡逆境。
附圖是以前教學隨機說的例子,Nemo的魚鰭不對稱,在單親家庭長大,未見過媽媽,性格既懦弱又反叛,可見和不可見的缺點甚多。然而,經歷無數磨練以後,Nemo終於成為有勇有謀的小丑魚。

同學少年多不賤出自杜甫的詩《秋興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唐代詩人筆下的同學並非解作同窗,而是同代人。由寫景到寫人,詩人慨嘆歷來上疏勸諫的下場慘澹,擦鞋上位才可榮華富貴。同學少年多不賤的不賤並非人格不賤,而是撈得風山水起。
張愛玲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寫同學的今昔改變,借用杜甫的詩句形容同學富貴。
一字之分:多,大多數。都,全部。

文明進程總是進兩步退一步,有些地方更由文明開放退步到封閉極權,不知何時再可啟步。
以南韓和北韓近一百年的發展為例,自可看見進步困難,退步容易,但南韓人從未因困難停步。

相信人人帶同自己的性格來到世上,但不能忽略環境的影響力,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個人來說,我的缺點是我的,優點是家族遺傳的。一直想寫父母的故事,以為說出來就更有決心去寫,但說了幾年,還未寫得滿意,因為資料太少。

或者,縱橫演藝界逾半世紀的曾江就算不曾外遊回港入住檢疫酒店,同樣會在那天離世,但不用走得太孤單。
可能,在竹篙灣暴斃的市民就算不入住竹篙灣檢疫營,結果都是一樣,只是不用在陌生地方離世,或可在家壽終正寢。
到底還有多少市民即使沒有染病,卻因疫枉死?
先要強調我愛中國愛香港愛中醫愛中文,只是至今看不到嚴苛規管和罰則的醫學理據。
以醫學統計來說,健康的人感染病毒並得重症甚至死亡的或然率是多少?
健康的人已注射三劑疫苗感染病毒據稱因其他急性疾病死亡的或然率又是多少?
如果不認同2+2=5就要被困無形監獄,讀書有什麼意思?
一人參選的候選人認為「我和我們」「WE and US」是對的:「每個人對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們在整個競選過程中,經常希望傳達的訊息,正正就是大家雖有不同的看法,但可尊重彼此的差異,這才是多元的社會。只堅持自己的想法,容不下別人的意見,社會的矛盾衝突必然很多,值得我們反思。」
市民對疫苗看法有差異,甚至全球醫生有不同想法,為何指摘部分市民自私,「容不下別人的意見」?
全世界面對同一病毒,許多城市早已不用(或從來不用)嘟碼規限市民自由,但……要用省略號,以免醫學討論變成莫須有……
雖然讀得書少,尚且睇得明中英文醫學研究報告,看不到支持嚴苛規管的醫學理據。難道多元社會只是一人多元,其他人就要接受不合理的限制,連討論都錯嗎?

李小龍先生講過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大膽狗尾續貂 「以無知為有知」為近世寫照。

從小看過不少創作人有近似謬誤,喜歡描寫長得好的人性格差,甚至毒如蛇蠍,順口講出來就是蛇蠍美人。
坊間有不少故事角色心地好但外型抱歉,真是想當然,他們根本不知道長得好所面對的世界。
現實是好看的人通常心地好,因為世上太多外貌協會會員,長得好的人從小聽過無數稱讚,毋須理會惡意批評,所到之處大多長亮綠燈,不必有機心,不用謀算別人,得到多更樂意付出,所以,長得好的人心地好,心地好的人自然順眼好看。
反之,害人的生物會愈來愈醜,醜得「裡應外合」(沒有錯用成語,用引號是懶幽默👻)。
希望愈來愈多人心地好,心地好的人自然好看,好看的人心地更好,世界自會變得更美麗。
《心地好兼身體好》

善良的人努力學習自會進步,善良是人生最好的通行證。

今日感到現實轉變實在影響心情,難以假裝心情愉快。
沉鬱落去亦唔係辦法,不如講吓鬼古。
傳聞古時有醫師以驚嚇治療失心瘋,患者遍尋名醫不果,幸得藝高人膽大的醫師用驚嚇法,以患者最驚的東西去嚇醒佢,嚇到患者好轉,信不信由你。
普通人切勿模仿,唔好嚇人,嚇💩人就唔好啦,人嚇人無藥醫。

周日看鄭思思〈在麥記做一個更好的人〉(全文見於5月2日帖文留言連結)感慨萬千,想起十五六歲在麥記兼職,已知壞孩子會去搵快錢,捱得麥記的衰極有限,連考包尾的都交齊功課,頂多未婚生子。
做了幾個月麥記,認識一些全港十大著名最差中學的學生,他們做得麥記都不會太差,學校成績大多是最尾數上四分一至三分一,還有不少lady killer,當然,自以為是的更多。他們的mother secondary school 有更壞的學生,叫佢哋捱麥記真係啋你都傻。順帶一提,母校的英文是alma mater,源自拉丁文,我最近先識😅。
麥記見聞可以寫一本書,由十五歲到十九歲,做過不少只要中三或以上學歷的工作,就算「仗義每當屠狗輩」有點誇大,起碼我遇過的基層同事大多友善,即使心術不正的都不懂精密計算害人,讀得書多的人才懂得陰濕惡毒害人。個人認知最多人渣在文化界、名利場和政治圈等(嗯,不等於在這些圈子的就是人渣,要清楚分辨而已),有權有錢以及為虎作倀的更能殺人不見血,滿手鮮血還假裝好人……希望在最後審判之前,人間有可見的公平正義。

站在正義一方,必先界定和判斷何謂正義。在高牆和雞蛋之間站在雞蛋一方不必判斷,村上春樹:「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無論高牆多麼正確,雞蛋多麼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
誰是誰非,自有他人、時間、歷史來定論。但若小說家無論何種原因,寫出站在高牆這方的作品,這作品豈有任何價值可言?」
寫為「永遠站在雞蛋這邊」過於簡化,要是雞蛋攻擊雞蛋,或雞蛋欺凌鵪鶉蛋,村上春樹不見得會站在雞蛋這邊,他的前設講得很清楚。
「雞蛋和高牆」出自村上春樹在2009年領取耶路撒冷獎的演說,上網搜尋可見原文,今日貼的是《耶路撒冷獎》。
也許由幼稚園開始讀教會學校,非常喜歡耶路撒冷,好像返鄉下,每走幾步都可以講個聖經故事似的。村上春樹領獎以後,耶路撒冷更讓我想起雞蛋和高牆。

出外吃飯,無論多貴一餐,我都覺得父親煮的較美味。並非回憶加入感情分,而是客觀事實。
有些人覺得矛盾,又話細個好窮,邊得嚟咁嘴刁?
可見成長和識見會限制人的想像和認知能力,無法理解美食是美食,錢是錢,就算有錢都未必識食。
父親原是順德大少,廚藝一流,自然嘴刁,養到孩子同樣嘴刁。小時候只識食,回頭一看,才知美食並非貴在食材,而是貴在廚子肯花時間、心思和手藝去煮。
以我從小常食的釀鯪魚為例,買條新鮮鯪魚好便宜,但工序繁複。先要將鯪魚洗淨起肉去骨,還要細心保留完整魚皮。然後將無骨的魚肉剁成魚蓉,加入適量薑蔥和調味料僻腥,再釀回原先的魚皮裡面,煎香切開。吃起來比蒸鯪魚香脆,啖啖魚肉,不會骾骨,保留魚的營養但沒有魚腥味,最適合怕骾魚骨的小孩和老人食用。
無論環境如何惡劣,還是要追求生活質素。生存不用自由,生活要,人人有責任維護自由。不能但求兩餐一宿,人生起碼要吃得好、睡得香和身心健康。
世界不似預期,仍要活好自己的人生,有餘力再去幫人。人人活得俯仰無愧,自可改善社會。反之亦然。

有間學校只讀過中五,某天上課,老師跟坐在第一行的同學說:「考完會考去選美啦,前途更好。」
學校太差,上課好自由,同學靚過不少參賽者,但沒見她去選美,倒有另一個美女同學曾是電視台力捧新人之一,不過,沒有長做。
以前的人以為讀書不成入娛樂圈是好出路,事實是許多高學歷的人去選美。
入娛樂圈的話,讀書好到像曾江更是優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系畢業,腹有詩書氣自華。
又唔讀書又唔做嘢都有好路數,集體出貓可以畢業,返工去釣魚又得,天下筍工莫過於此。
要是中文唔得英文唔掂數學唔好都唔使失望,因為交齊功課已優點,嘩,交齊功課呀,說不定還得過幼稚園小白兔清潔獎……

不時寫童年疑惑,因為小學畢業後,可以自己閱讀找答案,要是智力正常的我看不明白,想是講不通的。童年總要老師講解,比方說,老師提及投票人要單數,單數投票才有多數。
兒童的想法跟成人不同,當日將單數、雙數、多數、少數……想像為同類,單數如何變多數呢?
好亂呀…
思想簡單就是這樣,無法將人數和投票聯想起來,老師舉例單數如5人投票才會產生4:1或3:2的一方以多數勝出,雙數如4人投票可能2:2打和。嗯,那時沒有白票和廢票概念,我們要投票選班長,老師視乎學生人數是單數還是雙數,才決定老師可有選班長一票。
如果1人候選,還可稱為選舉嗎?
要是「愛國人士」連中文都寫不好,愛國兩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少數服從多數不一定正確,要是99個文盲跟2個識字的討論語文,99人大可投票通過廢除文字,人人要學習結繩記事或畫圖紀錄。 
壞人太多,只好站在好人一方平衡一下。要是有天好人太多,我才走過去耍耍壞。
希望愈來愈多明白事理的人站在公平正義一方,即使微不足道如我,還是多個好過少個,

在人渣眼中,你連呼吸也是錯,無論多好的人也可能是別人口中的壞人。中國人說俯仰無愧,外國人認為天知道,你也知道,已經足夠。好人就是好人,自稱好人是正常的。

防病和病,何者更傷?
其實,蚊好危險,蚊可以傳播瘧疾、日本腦炎和登革熱等,感染由蚊傳染的疾病可大可小,嚴重的或會死亡。
如果用槍炮打蚊,要人人躲在家裡或嘟碼才可出街,滅蚊子彈傷及無辜就各安天命,到底有多少人寧願被蚊叮?又有多少人樂意困在無形監獄避蚊,就算被殺蚊的流彈擊中仍會跳忠字舞感謝滅蚊呢?
歐洲、美洲、澳洲、亞洲以至非洲有不少城市人如常生活,日本櫻花如期盛放,然而,大部分香港人今年看不到,唯有寄望明年。
日子不要白過,多讀書、多飲水、多運動,大家保持身心健康,說了再見就會再見。

看過不少關於張愛玲的書籍,從來未見過談及作家如何理財的,而她確實不懂,晚年在美國還要香港的好友為她籌謀。
近日見日圓一再貶值,想起張愛玲晚年買日圓做定期存款,並不理智,不知跟她在日本的短暫遊歷可有關係。
張愛玲在上世紀中葉由香港乘搭郵輪經日本到美國,第一封寫給鄺文美的信就是談日本見聞。郵輪在橫濱泊岸,乘客可以上岸觀光半天,但她回程時搭錯火車,只好問路,兩個女學生陪她落車乘搭的士,她在寫給好友的信上寫:「你想這些人是不是好得奇怪?不過日本人也和英國人一樣,大都出國就變了質。」(1955.10.25)
由1955年到2022年,不少日本人依然好得奇怪,出國後也是這樣,很少變質。也許對日本有好感,張愛玲在1994年執意買日圓,無視日本經濟泡沫已經爆破,存款近乎零利率,世上還有許多穩健的高息貨幣,很少人會買日圓定期的。
如果張愛玲是你的朋友,你會勸她考慮其他貨幣,還是照做呢?
一般朋友會照做,視對方為摯友的才會說出自己的意見。投資可賺可蝕,賺了錢不是自己的,虧蝕的話,朋友會埋怨一世,只有真心為朋友設想的才會做這種傻事。
無論家人、師長還是親友,說句尊重你的選擇很易,大家開心,你選擇錯誤跟他們無關,只有關心你的人才會說出意見。當然,沒有人預知未來,即使善意提點,他人的意見都可能是錯的,最終要自己思考,但不必批評說真話的人,你可以不聽的,不必反過來傷害提出意見的人。

Beyond樂隊和主音黃家駒在港沒有得到應有的成績,近年才有公平回報。家駒作曲填詞演唱的《海闊天空》由廣州紅到上黑龍江,更成為YouTube點擊過億的首個廣東歌MV。
YouTube點擊率當然是一回事,因為難以篤數。全球最銷暢唱碟是米高積遜的《Thriller》,由於銷售形式改變,不會有人打破他的紀錄,然而,他的歌只有幾億點擊率。波多黎各歌手Luis Fonsi的歌曲《Despacito》點擊率超過70億。不過,首位是超過93億的兒歌《Baby Shark Dance》,想是兒童喜歡重複聽歌。     
識人好過識字的潛規則會令行業淪落,某些唱片公司職員和經理人經常請客食飯,就算五音不全的人都拿到最佳XX獎和最佳YY獎。最離譜的是連全年最暢銷唱片獎都可以改變,某年有新人的唱片最好賣,但得獎的是大公司大歌星。
黃家駒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音樂天才,竟然無法在香港盡展所長,Beyond才要到日本尋覓伯樂。
不公平的圈子難以健康發展,沉寂是正常,重新蓬勃是幸運。幸好,香港仍是幸運的,近年的歌手注重曲詞演繹,Mirror更有12個唱得或跳得的藝人,假以時日,希望香港藝人都可以聲色藝俱全。
香港的作曲人愈來愈多,唱作歌手也多起來,不必經常翻唱外地歌曲。原本翻唱沒有問題,問題是原創歌曲太少。
近年聽廣東歌的人數增加,友人的公司有個極差的上司,新外號是「小心地滑」。流行文化理應如此,可以用來開玩笑,聽的人又識得笑。

世界閱讀日
若讀書無法讓人明白事理
要是讀書人要作惡
假如考第一的害人害物
讀書聰明記性好只是禍根
文盲害人技倆有限
讀書人散播謠言精彩得多
小時候
不明白為何有人歌頌極權
見過文化圈的黑暗後
寧願不明白
儘管如此
還是希望大家多讀好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選擇善良
善良是人生最好的通行證

有位中醫老師說用藥並非愈貴愈好,然而,許多人迷信宣傳功效。「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前者是廉價藥物,就算主力救人都無功勞,人人知人參昂貴,即使誤用人參令人死亡,死因都不會是人參的錯。
純粹學術討論,嗯,還是先寫我愛中國愛中醫愛中文愛香港,以免清晨六時門鐘響。
我用六年時間兼讀中醫學,還有半年朝七晚五在內地實習(午膳時間起碼兩小時,視乎不同部門診症時間),讀書認真,只想問注射疫苗和強制嘟碼如何防疫抗疫?如果一切只能照做,不能弄清楚原理,為何要讀書?
全班考第一的醫科生和僅僅合格的只要通過專業試都是醫生,醫生都符合專業要求,醫術的分別不大,頂多是最好和合格之分。然而,人心不同各如其臉,醫德的分別可以相距很遠,那是最好和不合格之分。
醫學理論由什麼人說出來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事實和理據。附圖是我讀過的中醫教科書,現在讀中醫要讀三成西醫學科,《醫學統計學》是讀醫必讀,無分中西醫。全部看一遍要花不少時間,考個學位更難,最側的《千金方》是課外書,唐代名醫教醫德的「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永不過時。
如果醫學理論可以簡單規定全部人照做,幹嗎要讀那麼多書?
由於醫學複雜,如文首所寫的「人參殺人無過」,試舉一例,病人熱症閉鎖昏迷,別以為用人參可起死回生,用錯會令病人死快啲。不過,即使病人死去,大家只見郎中已盡力,用到人參,看來已盡人事,不會怪到郎中和人參之上,因為平民不懂。其實,那種危急情況應用苦寒的大黃令病人排出積聚的熱氣便溺,或可救其一命,但很少大夫會做,因為不沾手,病人生死跟自己無關,要是病人太虛弱受不了一命嗚呼,大夫就會被控殺人,誰敢用大黃救人?
說到底是醫德的分別,只有將病人視為至親的醫師,才會冒險給病人最恰當的。
我尊重選擇注射疫苗的人,然而,世界各地已放寬疫苗限制,繼續用強制嘟碼限制市民注射疫苗到底如何防疫呢?
歡迎學術討論如何做到,請勿引用疫苗生產商數據或「代言人」言論,我想知如何做到而已。

電視台有肥美人比賽,港聞版有食客不滿肥叉燒不夠肥引起血案,何謂肥?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幾個肥人,也許是鄰居、同學、同事、朋友或家人,肥人仿佛沒有姓名,一律變成肥仔、肥妹、肥佬、肥婆、肥嘢、阿肥、肥肥……
有些自以為熟絡又或帶點惡意的人 ,甚至會在肥字之前加個死字,例如,死肥仔,不知是親切還是刻薄。肥,講完,很少人懂得欣賞肥人的優點。
創作《F.2A》的時候用心寫王秀美一角,因家族遺傳病發胖,來自基層單親家庭,性格內向怕事,幾乎集齊被欺凌元素,同學不是漠視她就是嘲諷她,中二學生就是有中二病。
看見同學被欺凌,你會出聲嗎?要是幫同學會變成你被欺凌,你會假裝看不見嗎?
我會在能力範圍內制止欺凌,站在公平正義一方,並非自以為正義,只不過擔心好人人數不足,努力壯大聲勢而已。要是力有不逮,起碼記住要記得的,別讓他人白白犧牲。

2022年4月16日星期六

美國作家約翰

笨蛋聯盟

荒誕的底色從來是殘忍

就好像笑容的盡頭從來都是眼淚一樣

沒有誰的愛情和人生注定是供人取笑的


2022年3月5日星期六



蟻民讀得書少,不明白太深奧的現象,只好公開請教。

我愛中文愛中醫愛中國愛香港,只是無法明白香港人才濟濟,近兩年失業者眾,為什麼要內地專家來港公布醫學入門ABC?

愚蠢不犯法的,蟻民只是蠢到要問,以31000港元聘請內地人之前,可要先確定香港沒有人做得到或香港沒有人想做呢?

有些新部門大花納稅人的💰,為了證明存在價值,自會研究🐜民寫的每一隻字,看見人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或可從而立功。


友人的老貓長病不起,抱去看外國獸醫。獸醫沒有多少醫療建議,反而提議友人將老貓帶回家,有錢唔賺。

獸醫說再醫會令老貓痛苦,不如提高老貓的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愛護動物的獸醫勸主人不要花錢夾硬延長老貓壽命,與其讓小動物插滿喉管打針食藥囚禁籠內捱埋最後一程,不如讓牠們在家吃好睡好,說不定還有精神玩多幾轉才走。

生活質素是重要的,貓猶如此,何況人呢?

生老病死是人生四苦,生、病、死更是必然之苦,對自然而來的事情最好處之泰然,恐懼只會帶來更多痛苦。

中醫理論是七情過度會傷害身體,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西方醫學研究證實過度的情緒跟不少疾病有因果關係。

疾病並不可怕,求診就是,明明未病卻因怕病而恐慌更可怕。

面對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恐嚇,例如,寫幾隻字可能要坐監、染病會連累四周的人(感冒同樣會傳染,也許有天要隔鄰感冒病人)、財政困難……許多困難並非因個人問題而來,有情緒是正常的,不必抑壓也不要放大,反正世間難題總可在世間解決。

困難甚至比恐懼容易解決,有需要就求助,申請破產也平常,可不要將自己困在怒、憂、思、悲、恐、驚的情緒囚牢。

無論環境如何,希望大家保持身心健康,維護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質素,有困難可主動求助,有餘力才多做一點,心懷大愛做小事。

說回看張,張愛玲的成名作多在二十三歲完成,赴美後,並非無能力再闖高峰,而是由上世紀八十年代後自困於「跳蝨之苦」。

我一直覺得是心理毛病,看罷她跟宋淇和鄺文美的往來書信集《紙短情長》和《書不盡言》,知道她的「跳蝨纏身」的詳情後,更可斷定困擾她的並非跳蚤,而是她的恐懼。


無論看國際新聞還是本地消息都感到不愉快,無法假裝生活如常,不如做點實際的東西。

是日 #驚蟄,冬眠生物都會醒來,蛇蟲鼠蟻四出活動,不少人趁驚蟄去鵝頸橋打小人。

唔准驚蟄打小人咪唔打囉,反正日日都可以打小人㗎。

春天最宜養肝,飲食清淡為佳,多食粥更好。就算一家八口,一包五公斤米煲粥都夠食好耐。

春季多做運動🏃‍♂️🏃‍♀️,留在家裡都不妨多散步🚶‍♂️🚶‍♀️,放鬆心情。香港不會餓死人👻,唔好自己嚇自己。🙀😱


群眾的冷漠非一日形成,假如挽救快將墮井的小孩會被控告,久而久之,群眾就會埋藏惻隱之心。要是善良的人總要被害死掉或坐牢,群眾就會逐漸變成沉默的旁觀者。

太極圖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顯示沒有全黑或全白。善良正直的群體入面會有人渣,人渣群體裡同樣有好人。99%邪惡的人渣有1%善念,好人心底裡埋藏人性陰暗面。

無論群體還是個人,最終要看善良約束邪惡,還是邪惡摧殘善良。

綜觀歷史,邪惡暴君多不勝數,然而,人類始終邁向文明。可見大多數人正直善良,若非如此,就是上天偏幫好人。要不然,善良的人生生世世都是人渣的奴隸,人渣做得出的低賤行為,好人永遠做不出來,點鬥?

遺憾的是,真正明白事理人同樣是少數。暴君只要焚書坑儒,就可以操控大多數愚民。

教育普及,明白事理的人會愈來愈多,總有一日令暴君在世上消失,對抗邪惡最有效的方法是正直善良。


任何群體都有1%最優秀的和1%最低劣的,整體優劣就要看中間大多數的善惡取向。比方說,戰火蔓延時仍於網絡意淫女性的是一類人,為戰爭難過的是另一類人,如果前者人數遠多於後者,整個群體自會惹人鄙視。

明朝大將軍袁崇煥是1%的優秀人材,就算兵力和糧餉不足,依然領軍抗敵,盡力保護百姓,卻被最卑賤的1%人渣陷害,公開凌遲處死。

袁將軍拼命要保護的大群百姓相信流言,對他恨之入骨,爭相食他的肉。大多數人愚昧盲目至此,袁將軍為何要為他們上戰場呢?

袁將軍手下大多是粵兵,面對敵眾我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沒有唸幾首詩鼓勵士氣,只用六個字--掉喇媽,頂硬上!

嗯,不曾研究粗口文字,只記得廣州的袁將軍像下原本刻有這六個字,第一字是掉或丟,第二個字已忘記,其餘四字肯定對。

由於要令粵語日漸少人認識,連歷史真實紀錄都要抹去。我看過歷史都開始忘記那「六字真言」,新一代怎可能知道廣東話如何鼓勵士氣?

如果出世就見只有1%人會公開說真話,在那樣的環境長大,就算沒有變成日日說謊,也不願說真話。萬一看見說真話的人下場悲慘,不說謊已經算好人了。

卡謬在小說《瘟疫》寫,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是正直。

我認為對抗邪惡的最佳方法是正直善良,這樣的人自會明辨是非。

我經常提醒自己就算跟最優秀的1%有距離,依然要做個好人,別讓優秀的人太孤單。

2022年2月3日星期四

有不少唱頌歌曲,內容大多是感謝老師(印度的guru比老師更高層次,有些人會譯作大師,可以跟隨guru學習是運氣),有些唱頌希望學生練習安全有所得益,有些祝願大家平安,還有期望世界和平……
唱頌是否有用?
如果人人心懷善意,無論唱不唱頌不頌都世界和平。
要是壞人有權有錢,隨意就可焚書坑儒,或發動戰爭侵略鄰國,甚至可以動動手指按個制發射核彈,那就唱不唱頌不頌都會同登極樂,沒什麼分別。
然而,我依然認為唱頌有用、祈禱有用、祝福有用、善良有用……

《鋅皮娃娃兵》(Zinky Boys)寫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人民厭惡戰爭,掌權者只能派出基層少年去遠方戰場,死傷慘重,沒有棺木,只能以鋅皮薄棺運送士兵遺體回國。
現在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士兵同樣年輕,即使蘇聯已經解體,派少年上戰場手法不變。在極權統治下,俄羅斯年輕人隨時變炮灰。
開展不義之戰理應遭世人譴責,烏克蘭人以血肉守護家園心情沉重,俄羅斯人被派上戰場同樣痛苦。不用投票統計都知道,反戰的俄國人一定佔多數,誰喜歡戰爭?

無意談論政治,只是思考失控兩字是否用得準確。手上的《辭海》沒有收失控一詞,網上詞典解釋失控是失去控制,也許直接用out of control更方便。
指稱「疫情失控」和「抗疫作戰」就可以不按程序推「緊急法」,民間若有質疑就是「擾亂軍心」……
像我這樣的港🐷當然不敢異議,罪名那麼大,嚇都嚇死啦,但自稱愛中國又怎能不講究中文用法?
香港從來沒有聲稱流感失控,即使在2003年SARS肆虐期間,公布299人死亡,仍然不會界定為失控。
衞生防護中心數據:
2017年5月至8月有595人感染甲型H3流感,431人死亡。
2018年1月至3月有590人感染乙型流感,384人死亡。
2020年數據,至於2022年的疫情應否用失控兩字,大可討論。我認為以中文來說,未用到失控兩字。要是認為我的中文不夠好,歡迎指正。

不知其他人可有同樣感覺,在陌生城市遊覽,很快會知道當地人的心情,有些近乎寫在臉上。比方說,同樣在現今的西班牙,馬德里的人眉頭深鎖,巴塞隆拿的人笑容滿面。
讓我首次感到整個城市抑鬱的是莫斯科,然後是聖彼得堡,後者的當地導遊是長的非常好看的大學生,言行卻像退休多年的阿伯,完全沒有鬥志和希望,簡單一句就是全身上下寫滿厭世兩字。
香港一直充滿活力,但近年給我的感覺就像置身馬德里、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等地。聖彼得堡還是世上最著名的政治犯監獄,古今中外最有良心的囚犯是政治犯。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烏克蘭人固然痛苦,俄羅斯人也不見得開心。香港要幫助的人太多,我的能力有限,如果連祝願烏克蘭平安都會被指為無用和虛偽,我就專注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好了。

寫過許多次,我是悲觀到極點的樂觀者,要寫悲觀沮喪的話,可以寫幾本書。不過,既然知道悲觀到盡頭的光景,不如樂觀面對現實:
「面對困難,樂觀者展望美好願景,認為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困難。即使失望難過,仍然保持希望,很快開心過來。
悲觀者面對難題總覺得明天會更差,很快放棄,自怨自艾,認為別人會成功,但自己一定失敗。縱然感到快樂,轉瞬又會憂慮起來。
面對現實的人不讓自己受樂觀和悲觀情緒影響,只管專注解決問題,事事以理據分析,情緒穩定到有點沉悶。
過度悲觀的人不敢輕易踏出第一步,過度樂觀跟過度悲觀同樣看不清現實。」

2月22日是日本的貓日😻
2222在天使碼的意思是保持信念,願望終會實現,世上總有奇蹟。
用上奇蹟兩字,可見願望宏大,並不容易實現。不過,人類文明是往前走的,不會走回頭路,比方說,不會再有人公開贊成奴隸、太監和纏足等,文明總會走到人類共識的階段。只要方向正確,走過的路都是值得的,儘管不容易。
2022年2月22日星期二,也許是偶然組合,或是天使默示,無論是否相信宇宙有更高的存在,依然希望大家保持信念。
#善良是人生最好的選擇

人生是一次旅程,沒有回頭路,只有向前走,以前的經驗或教訓提點我們多作準備。
善待自己,給自己的人生更多精彩回憶,現在先要多點關心身邊的人,以至流浪貓狗,讓大家好好度過難關。
留在家裡未必是你的選擇,要是沒有其他選擇,不如享受在家的日子。多點閱讀、運動、聽歌和大笑,嗯,無緣無故好少大笑,這時候,就要借助家裡的娛樂,可以多看好笑的電影和電視,

初中數學老師聊及如何用真數據說謊,以夏天的汽水銷量和風化案數字同時上升為例,單以數據可推論飲汽水令人犯案,但與事實不符。
謊話可以完全虛構,例如以「創作」影射和醜化別人,假裝是真人真事改編,實際是假的。由於沒有指名道姓,被謊言誣衊的人投訴無門,但虛構的謊話總有日被揭穿。
難以戳破假話的是用真數據和真話剪裁說謊,說謊者隱藏其他數據和事實,只會公開有利謊言的數據,看似句句真話,但加起來是假的。
何謂真相?
成語瞎子摸象的瞎子只摸到部分象,如果一輩子只能接觸同一部位,當然不知象的全貌。操控瞎子的只要限制所有瞎子永遠只能摸到象耳,操控者說象是扁平的,瞎子就會相信,那是他們真實認知的象,但不是象。
感冒是無藥醫的,醫治的定義是藥到病除,但世上並無醫治感冒的藥,只有藥物減低病徵影響,如收鼻水、減痛感、通鼻塞……全部是紓緩病情,無法醫治感冒。病人多飲水和休息幾日就會康復,跟現今疫症一樣,無藥醫的,與其擠去急症室,不如留在家裡休息幾日。
每年都有人死於感冒,但各地政府不會用感冒數據強迫平民注射疫苗的,注射疫苗是個人考慮。
試舉一例,假設感染疫症的死亡率是0.01(假設數據,未經嚴謹計算的),重症率0.1,注射疫苗的死亡率和重症率相近,市民有知情權,再因應個人體質和情況,思考注射疫苗與否。
特區政府至今沒有足夠理據以行政手段強制市民注射疫苗,現今已注射兩劑或以上疫苗的感染比率高過沒有注射的,重症比例未有公布,注射疫苗14日內死亡和入院數目未有公布,逾200人的洪門宴詳情(如「少女」先前去的地方)未有公布,經常要市民擠在露天地方檢測和等候令市民生病或加深病情的人數未有公布……
強迫全民注射疫苗後,再沒有不注射疫苗同樣不會感染的對照數字,同時沒有不注射疫苗的人感染後也不會轉重症的對照數據,世人再也不知道人體免疫能力和抵抗力如何對抗病毒。
希望大家關心身邊的人,不要恐慌,也不必擠去醫院,除非要照肺或惡化到要用呼吸機,否則,留在家裡休息幾日,多飲暖水,更快康復。
低溫症同樣會死人的,長者患低溫症是危險的,希望「畫面」足夠後,可讓長者好好在室內保暖和休息。

中學代數教過,假設算式是對的,起碼兩題算式才可求得X和Y的答案,3題算式可答到XYZ,如此類推,在某些情況下,少題算式仍可求得答案,不過,愈多算式愈容易。
對於疫苗的爭議,坊間議論只可作為參考,因為所有數據在政府手上,如果沒有必要的數據,無論贊成還是反對都是個人選擇,我尊重別人的選擇,但不認為用行政和立法手段強迫市民接種疫苗是對的。
我愛中國愛香港,只想指出掌權者以權力和武力強迫平民注射可能影響健康並無法逆轉的藥物(疫苗當然是藥物)……嗯,歷史自有定論。
要是有足夠數據,我可以計算注射疫苗的利弊或然率,現在數據不足,反映強迫注射疫苗同樣理據不足。

時局紛亂,先要穩定自己的心。
有時難免為不合理的事情生氣,我會先靜下來,再看心情選擇閱讀、寫作、
世界已經改變,不大可能再行暴政。
留下來的人好蠢,從外國返回內地的人更是蠢上加蠢。
好像森林的獅子鼓勵小動物回森林建立美好家園,有些羚羊和白兔離開,有些斑馬和松鼠回去,希望可以幫助其他小動物活得更有尊嚴。結果是獅子說謊,離開的得享天年,留下或回去的面對無限苦難。
我只會批評說謊者,不認為信任謊言的愚蠢,願意服務他人的總是比較單純,他們會將人性看得較美好。
重複騙人手法,自有人類以來,行騙的不出幾招,騙徒要欺騙陌生人,就會看準對方的貪念,貪財好色是貪,無論網上網下,天仙局和美人計針對人性對財富情慾的貪念。貪求福蔭也是貪,沒有人迷信上天保佑就沒有祈福黨。貪念以外,最易被騙的是善良的人,欺騙好人的騙徒最仆街,但在未折墮之前,利用人性善意往往收穫最多。善良的人信任人性善良,總是為他人利益而上當。

生命有生命的特性,何時成熟和凋謝都有自身時間表,花與花之間不會比較,只有人才會批評或嘲諷他人的生命,甚至活得像豬的人會取笑別人不夠苗條,能夠從踩踏人而得到好處或樂趣,也是一種「成就」。
小時候,曾經思考到底「善惡到頭終有報」是真的,抑或「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才是現實,經過長期思考和觀察,我的結論是兩者都對,一切要看時間。
看見人渣春風得意不用生氣,因為,人渣總會折墮的,未必讓人看見而已。
拒絕謊言的最佳方法是誠實,面對黑暗就燃亮心裡的光,鄙視邪惡先要堅持正直善良。
當然,知識是重要的,但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仍是正直。
卡繆名作《瘟疫》:
「這一切無關乎英雄主義,而是一種正直。說出來可能會讓人發笑,但我覺得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是正直。 」
「什麼是正直?」
「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對我來說,就是盡我的本份。」

人人喜歡財神,我就算不拜財神都愛財,更希望人人豐衣足食。然而,大環境轉差令敬業樂業的人都可能停工或失業,謹慎理財或較拜財神重要。萬一失業又耗盡積蓄,申領綜援更實際。有需要就求助,有餘時再幫人。
極權者要操控平民,先要令平民變得窮困,甚至弄到民不聊生,平民窮到無飯食,給碗飯就可以,赤貧的人不會追求民主自由的。

香港人真是喜歡《嚦咕嚦咕新年財》,上映20年後的虎年,依然佔Neflix香港排行榜頭三位。大家都記得愈爛嘅牌愈要畀心機打,「牌品好人品自然就會好」,「人品好牌品自然好」。 無論環境順逆,做人就係要有品。

以前行年宵會跟朋友笑說香港最獨特的風景是人,長居外國小鎮的話,一生見過的人不及維園一晚的多。現在沒有花市,花農和商販的損失難以估計。
不少健身室、娛樂場所和住客會所會擺設大型桃花,就算沒有桃花,起碼都有年花,今年被迫暫停開放,年花自然銷量大大減少,連慈山寺桃花開遍都無法讓市民欣賞。
為什麼香港人要過如此蕭條的農曆新年呢?
世上最有效的通識教育是禁、禁、禁,時至今日,連想同soon仔飲茶的人瑞都知道冠狀病毒的特性,香港人逐漸記起2003年由內地傳入的SARS病毒突然消失,不必等SARS疫苗,就算有都是利蔽難料。
人人知道現今的冠狀病毒可以弱到連病徵都沒有,所謂疫苗到底有何醫學理據,實在想學習。醫學界肯列舉事實的話,公眾自然知道利蔽,以我的醫學知識衡量是蔽多於利。
普羅大眾為預防弱弱的冠狀病毒搞到長期初四咁嘅樣,所謂專家不妨再來一課通識教育,教導市民冠狀病毒特性,讓大家知道戴四個口罩焗到感冒比感染弱弱的冠狀病毒辛苦啊。
香港人喜歡美食,現在經常外賣盆菜,無論用多少貴料,盆菜始終是粗食,希望快點回復正常,讓大家可以出外吃晚餐,再來精致的四小碟和八主菜。
愈爛嘅牌愈要畀心機打,愈難嘅日子愈要笑住過。
香港的繁榮不能讓孔子的比喻扼殺,孔子說哪五個字請看全文:


寫過許多次,我是悲觀到極點的樂觀者,要寫悲觀沮喪的話,可以寫幾本書。不過,既然知道悲觀到盡頭的光景,不如樂觀面對現實:
「面對困難,樂觀者展望美好願景,認為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困難。即使失望難過,仍然保持希望,很快開心過來。
悲觀者面對難題總覺得明天會更差,很快放棄,自怨自艾,認為別人會成功,但自己一定失敗。縱然感到快樂,轉瞬又會憂慮起來。
面對現實的人不讓自己受樂觀和悲觀情緒影響,只管專注解決問題,事事以理據分析,情緒穩定到有點沉悶。
過度悲觀的人不敢輕易踏出第一步,過度樂觀跟過度悲觀同樣看不清現實。」

2022年1月8日星期六

瞳よ、私のために輝け。 エレクトリックショックアイズ 全8種 電撃発光シャドウ。 ふたつの輝きが火花のようにクラッシュした発光感。 NO MORE RULES. ハイカバーは、持続の領域へ。※  ※KATEにおいて 1日中崩れにくいセミマット登場。 NO MORE RULES.

 今年沒有花市,本地花農大失預算,希望大家唔介意搭耐啲車去光顧花農,順道郊遊。

附圖攝於千葉園,明碼實價,帶埋花盆過去的話,職員有空會幫客插花。

無論環境如何,總要互相幫助,更要讓自己保持身心健康、常懷喜樂。


小學時,同學問:「假設你是木匠,在旺角和佐敦都有店,你要乘車去中環工作,去到油麻地發現忘記帶刨,你會去旺角抑或佐敦攞刨?」

你會點答?

我答去佐敦攞刨,同學大笑:「你會佐敦去裸跑,哈哈哈……」

設陷阱很容易,小學生都做得到,當然,開玩笑無傷大雅,但要用言語害人實在容易,歷史的文字獄要幾多有幾多。

從小聽父母教「防人之心不可無」,但他們同時教「有心人裝無心人,一定裝到」,既然有心害人的一定害到人,就算提高警覺,結果都是一樣,我寧願信任所有人,再從對方言行辨別和遠離人渣。

在栽贓陷害無罪而被害者有罪的地方,就算難以避免都重複說一遍害人手法。如果相識,被騙的衰在信任對方。別為騙到人高興,那是證明被騙的品格較佳而已。

要欺騙陌生人會利用人性貪念,貪財好色的最易上當。最後是利用人的善意和理念,騙子扮可憐求人幫忙或宣揚崇高理念,就會令好人上當。所以,選擇善良的朋友更要多讀好書,明辨善惡。

還有一種害人手法一定害到人,只要散播謠言撒謊影射誹謗,沒有指名道姓的話,被害者無從辯白,害人的總可達到目的,但總會害人終害己。

既然害人手法層出不窮,普通法就以寧縱毋枉原則避免好人陷入冤獄,疑點利益歸被告。

近年的案件正邪一目了然,為高牆添磚的人可會覺醒?

附圖為網上文章,我覺得好好笑。不過,假如題目並非「我的班主任」而是某人或某種人,可會被控「煽動他人對某人或某種人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本文內容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不同觀眾對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有不同解讀,我認為戲中毀滅地球的彗星是比喻環境崩壞,也許跟主角是里安納度有關。

百多年前,瑞典環保少女的太爺輩科學家斯萬特(Svante August Arrhenius, 1859--1927)已從實驗證實人為的碳排放會令地球表面溫度上升,他在1903年得到諾貝爾化學獎,並非泛泛之輩。然而,直到今日依然有人不相信氣候暖化跟人類濫用地球資源有關。

斯萬特為免冰河時期重來而做實驗,證明人有能力改變地球溫度,沒料到人類不斷破壞地球環境,消耗下一代資源,溫室暖化幾近臨界點,仍然有人不信科學家呼籲愛護環境的證據。

有些政客退出全球環保協議,宣揚環保是騙局。全世界都有人和組織借環保之名謀利,只想人捐錢,對不公義事件沉默,再捐錢給騙子未必太傻。然而,環保的科學理論並非騙局,就如電影拍攝抬頭可以看見毀滅地球的彗星,依然有政客宣稱是假的。

有人認為電影好看好笑,有人認為好悶,我覺得值得一看,尾二彩蛋尤其精彩好笑。


先前去食肆、美容院和健身中心見不少職員如驚弓之鳥,普遍要嘟碼和量體溫,有些要再嘟會員碼和填資料,甚至有職員向客戶噴消毒噴霧包括鞋底,不是誇張,每次噴鞋底都覺得好奇怪……所有清潔阿姐都密密做到無停手。

我見平民做齊政府要求,甚至做多,仍然動輒得咎,多少食肆無做錯被罰停夜市14晚,多少清潔工友做到身心耗損,還有多個行業的人從沒犯錯,最終仍要停工停薪或減薪。

從公開資料可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平民為「同心抗疫」隨意被檢控,甚至安坐家中都會被封區波及要排隊檢測折騰半天。與此同時,逾二百人壽宴過後,為何沒有整區人排隊檢測?屯門(見圖)和半山區居民有分別嗎?

全世界知道感染Omicron病毒症狀輕微,注射疫苗分別不大。人們相信科學並非相信一兩個專家言論,而是相信實驗數據。比方說,西藥和疫苗有雙盲實驗,一組用藥,一組用安慰劑,從而驗證藥物的功效和副作用。

現今可分不注射疫苗、注射一劑、兩劑、三劑……事實證實感染機率相若,所謂減輕重症還有待驗證,勉強全民注射疫苗會消除不注射的對比,到時如何證實疫苗有用?

小學老師教學問是好學好問,我的小五成績表評語是「天資聰敏,好學好問」,前四字是老師看法,不敢自認,後四字是事實,我上堂經常舉手發問。正如現在不敢批評政府政策,只敢謙虛發問,請問防疫政策是否雙重標準?貪污條例是否已經改變?專家是否知道自己說什麼?若是,請以科學論證講解,平民讀書再少都尚且明白科學論證的。


【特供】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跟公眾說:「如果(感染者)真係講大話,我哋有法律跟進。」

然而,政府公佈資料同樣不見準確,近二百人的宴會到底有多少「隱形人」呢?

張竹君表示,因派對會場門口和場內沒有閉路電視,無法追蹤當晚出席人士。

記者到場發現起碼有14個閉路電視鏡頭,還有115號和155號之亂,到底感染者赴壽宴前去的是私人場所還是公眾地方呢?

我一直相信時代進步,國際城市不會有明顯的特權階層,沒料到城市發展會走回頭路。

2008年開始到內地實習,才認識「特供」,最初以為特工。內地人都了解特供,特權階層的衣食住行全部有特別供應,連水都有特供,跟百姓飲用的不一樣,暫時未有特供空氣而已。

也許香港有特供閉路電視,特權階層想見到才拍到,不想見的全部拍不到,好神奇👻。


從小不跟說謊的人爭辯,能夠在虛偽圈子生存已是奇蹟,當然相信奇蹟。🤗

當規則「完善」到特權階層可以橫行無忌,平民百姓隨時599g的時候,公眾人物還要公開說謊,難怪不少評論員擱筆,還有什麼要評呢?

所謂專家不斷說連自己都不會信的話,就算在民智未開的社會都沒有多少人會信,何況在普及教育推行已久的地方。

每次見到人公然說謊都替對方難過,還未搵夠嗎?做咩要做到咁肉酸?

在法治社會,平民信任法律公義。對法治失去信心,才會祈求宇宙公義快點來到,沒有人可在最後審判說謊吧。

(本人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父母嗜好甚多,也許由出世開始旁觀,近乎未識字就識下棋、打牌以及不同的賭博遊戲。

從小習慣公平競爭,贏要贏得光彩漂亮,輸也輸得心平氣和,只要公平。然而,喜愛公平公義就要在成長過程花許多時間去適應人際關係的虛偽。

古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今有「只許百人壽宴,不准平民堂食」。更有甚者,平民帶索帶出街要坐監,警察宿舍女住客收取毒品獲撤銷檢控,教人想起嚇死寶寶的「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要在不公不義的世界活得光明磊落就如日日練習踩鋼線,明知「識人好過識字」,還是要識多幾隻字。蟻民在食物鏈最底層生活並不容易,文盲蟻民還要活在底層地窖,生活更難。

圍棋是冷門棋藝,我依然希望新一代可以傳承圍棋傳統,才創作《#中國棋手的智慧之戰》。

圍棋在近代中國中斷數十年,所以,日本和韓國更重視圍棋,日本動畫《#棋魂》(我看的版本譯為《#棋靈王》)是古今圍棋棋手的故事,韓劇《#未生》的劇名更來自圍棋術語,主角原是圍棋好手,走進職場後,以弈棋思維解決現實難題。經典韓劇《#請回答1988》的主角之一是受人尊敬的圍棋大師,華人世界不能創作類似角色。

蒐集圍棋資料方留意最近離婚的歌手曾在電影跟機械人下圍棋(見圖),不過,從公開資料可見他不懂下棋,尤其是圍棋。

並非宣傳小說,多賣幾百本或少賣幾百本對我來說分別不大,只想說公平公義是重要的,真正的棋手自有廣闊的胸襟和器量。如果歌手懂得圍棋,自然懂得尊重前妻,給雙方優雅的下台階,以免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有權有錢的總是誤會自己高高在上,視蟻民如棋子,看不見自身才是一子爛棋,在宇宙的棋盤上,輸贏往往出人意表。//


近年有不少人停寫評論或辭寫專欄,其中一個原因是寫事實都有可能誤墮陷阱。

香港人動輒得咎,比方說,忘記嘟碼會被票控,連帶食肆都要停晚市十四日,曾有食客因手機無電無嘟而遭票控和連累食肆。

現在人人看見公帑支薪的可視嘟碼如無物,無論如何犯規犯法都繼續收公帑,百人生日宴令全世界「大開眼界」,唔通見到「少女」和鮑魚(來自兩次涉嫌違法活動,可不要聯想起來🤮)就起身走咩?

主管肅貪倡廉的更一起賀壽,真高興。好在有佢宣揚宣揚投白票犯法,才有那麼多人得票入選陪佢玩。

在新香港寫出事實都可能犯法,最近見報章有免責聲明。現在寫專欄比以前更謹慎,以免連累他人,連在自己專頁都要小心啊。😅🙃


網站TC Candler每年選出百大靚人,年年都有爭議,除了新當選美男首位的Paing Takhon,沒有人否定他是內在美和外在美俱備。

同樣為 #緬甸 人爭取民主自由,世人更熟悉 #昂山素姬,兩次到緬甸旅遊都見當地人由衷尊敬她,稱她素媽媽。昂山素姬努力改善平民生活,贏得國民尊

重。

在緬甸軍人驅趕羅興亞人一事上,昂山素姬向全世界承擔軍人惡行的責任。問題是她從來沒有軍權,公開承認就等於她下令嗎?

要毀滅一個人,殺害對方並不徹底,最徹底的是由毀滅對方的人格開始。

說回 #PaingTakhon,他大可對不公義事情沉默,或「中立」,不過,他堅持為反對軍事政變和要求釋放昂山素姬站出來,並為公義付上沉重代價。

香港同樣有不少為公義站出來的美麗人物,嗯,暫且不提名字。大家可見正義的人個個堅靚,他們是香港最美麗的風景。

反之,貪腐惡毒的物體件件都醜得不得了,由內醜出來再由外醜回去,外在醜,言行更醜。

今時今日,靚的標準要包括內在美,Paing Takhon是世一。


我會為寫小說讀大量資料,創作《中國棋手的智慧之戰》見外國朋友在fb談非洲的Ubuntu,覺得有意思,寫在書裡。

最近看悼念 #圖圖大主教(#DesmondTutu,1931-2021)的文章才知他創立Ubuntu(有英譯brotherhood,我認為並不準確)神學,他以南非人最熟悉的理念講解愛你的鄰居和愛你的敵人,沒有人是單獨存在的。

大主教和曼德拉和無數平民努力結束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後,曼德拉任內保持清譽,沒有變成貪腐暴君,但其他掌權者比以前的白人更貪腐。圖圖大主教責罵他們衰過殖民地政府,殖民地政府對當地人不會好是意料中事,自己人竟然對平民更差,那就是更大的惡。

達賴喇嘛曾想去南非探望他,南非政府不批簽證,圖圖大主教飛去印度跟達賴會面,附圖是他跟達賴對談愉悅(Joy)錄影截圖,Ubuntu可讓人開心,但不是老好人。

圖圖大主教曾公開批評「政治中立」的人,認為在不公義面前選擇「中立」,選擇的就是站在壓迫者那邊。

不少「中立好人」只會批評抗爭者,甚至抹黑抗爭者動亂砸搶,但我至今未見過香港抗爭者搶劫,不少人因路過、幫人或帶雷射筆和索帶之類隨街買到的物品而被捕和判刑。「中立好人」只會污蔑抗爭者,不會批評壓迫一方濫用權力和濫用非必要暴力。在圖圖大主教的比喻裡,「中立好人」是看見大象踐踏老鼠尾巴而保持「中立」,他告訴世人,「中立」並非選項。

圖圖大主教在198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他以一生言行詮釋愛好和平並非「中立」,而是以正義、善良、愛和同情待人,致力維護公義,並以真相為基礎化解仇恨。


2022,你好嗎?

2022可以講講道理,讓大家透透氣嗎?

不講道理的苛政不斷強制市民言行,未來日子不見得亮麗,希望大家知道有人還在堅持,見字飲水,前路沒有光就燃亮心裡的光,先照亮自己,有餘力再照顧別人。大家保持身心健康,莫失莫忘。

捱過2021並不容易,新一年繼續堅持正直善良,人人有點點善意,匯聚起來就是力量,足以讓社會變得更好。

祝新一年健康如意🙏😄

參考

脫離困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 對於生死這問題沒有充分的認知 死亡對一個學童來說未必代表他不想生存,他只不過是在表達某些難言之隱或某些信息,他可能對大人世界表達一些控訴或者對社會一些控訴。 《青少年為何走上絕路?》 1。兒童眼中死亡是怎麼?見耶穌就是蒙主寵召/即是死亡。原因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