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星期日

I handle stress by remaining calm, assessing my workload, and also by prioritizing tasks based on urgency and the need of my employers.

At the end of each working week, I plan ahead for the following week. I consider what I need to do to fulfill my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y on time and I always try to foresee any potential challenges or problems before they actually occur.

Finally, I handle stress by keeping myself fit and healthy so when I do encounter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I can deal with them with a level head, with composure and with a focus on my end goal.


2024年11月25日星期一

借助一個實景節目幫助國家經濟,救活了韓國飲食業,

硬件/軟件不比韓國差的香港

一個普通的烹飪比賽,厲害,加入創意的元素,令12小時的連續劇變得可觀性很高

其實節目製造一個階級衝突

廣告效益及品牌效益

冋樣面對消費降級問題

懂得包裝自己

德國經濟學家熊彼得:絕大多數的創新都是拿既有的東西出來做新的組合

烹飪比賽不是新鮮節目,但烹飪比賽加廚師人物性格的塑造,再加頂流YouTuber 再加Netflix 

香港文化輸出能力,政府沒有意識去推動這樣文化輸出

鬥質素鬥標準

各行各業都要找一個新的增長點。



    2024年11月1日星期五

    Pass

    劏房一般指由一個完整單位,分間而成的細小獨立房間,但也可以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詞彙,泛指床位、板間房、套房等。

    過去劏房主要存在於市區舊式唐樓,但隨著劏房有價有市,劏房已深入各類型私人屋苑及住宅樓宇,甚至非住宅樓宇,如工廈及商廈亦有劏房的蹤影。

    「劏房」的湧現與香港政府的房屋政策有密切關係,公營房屋供應長期不足,輪候時間屢創新高,公屋三年上樓承諾無法兌現,加上政府於2004年正代撤銷租務管制,在公營房屋不足及私營房屋市場欠缺規管下,「劏房」市場應運而生,而且充斥大量劣質及非人道居所。

    「劏房」住戶不但負擔昂貴租金及被濫收水電費、口頭租約、被迫遷情況亦屢見不鮮,而且「劏房」的環境往往非常惡劣,上床下廁、左廚右廁也時有出現。

    欠缺租務管制下,當租戶與業主有租務糾紛時,往往投訴無門,在無議價能力和選擇權之下,租戶只可以默默承受。

    經過民間爭取多年,2020年政府終於在4月成立「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重新檢視對「劏房」租務管制立法的可行性。

    租務管制主要兩部分。第一是租金管制,顧名思義,就是對租金釐定和調整幅度進行規管;第二是租住權保障,即保障租戶居住的權益。

    怎樣才算一個行之有效的租管條例呢?就兩部分大致可以分為八個範疇。首先,租管的對像應涵蓋所有不適合居所,包括劏房、板間房、天台屋、工廈、寮屋等。

    就租金管制方面,第二要設立起始租金,以差餉租值為標準釐定租金水平。

    第三,限制租金加幅與通脹掛鉤,讓租戶可以負擔合理的租金水平,設立起始租金及限制租金加幅必須並行,若只限制租金加幅而不設立起始租金,業主就逃避規管,在簽訂新租約時大幅提高租金,令保障形同虛設。

    就租住權保障方面,第四,必須設立優先續租權,如果租戶願意繳交受法定調整幅度規限的租金,就有優先續租的權利,保障租戶有持續穩定的居住環境。

    第五,設立一個搬遷及租金調整的通知期,在指定時間提早通知對方,讓租戶及早作準備。

    第六,租管需規管濫收水電費,避免業主可以提高收費圖利。

    第七,針對坊間租約五花八門,統一標準租約相當必要,讓租戶和業主認清權利和義務。

    最後,實施租管時必須設立訴訟部門及監管機制,在租戶遇上租務糾紛時,有一套簡單直接的機制處理雙方租約上糾紛。

    有人會話,實施租管會破壞「業主權益」以及「物業市場的自由度」,其實,現時業主與租戶處於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下,設立租管只是明確保障雙方的權益,締造健康的租務市場,為社會整體帶來效益。

    而且實施租務管制,只是平衡業主和租戶之間權力關係,並非要令「劏房」合法化,亦不是確立「劏房」為理想的住屋類型。

    要真正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有賴政府的決心,以及社會改變對住屋的睇法,房屋並不是商品,而是市民基本權利,政府應切實履行國際人權公約,確保人均居住面積、保障安全、防火及衛生等,確保符合聯合國「適足住屋權」要求。


    2024年10月16日星期三

    北上消費

    7月份消費金額40億港元

    北上消費人數468萬,平均每日16萬人過境回深圳

    1. 性價比,租金和工資有優勢
    2. 服務水平、態度
    3. 新鮮感
    • 食物安全,未必有相信權威機構把關:食環署、消委會、海關

    消費自由

    1. 內地經濟放緩
    2. 香港旅遊景點欠缺以前吸引

    食品質素、安全性、國際性、服務水平、或者本地文化體驗

    條例不是定額罰款,轉介至食安,需要上法庭,造成浪費政府資源。法庭判罰平均933元,最高一宗罰3000元

    不要貪心,不要做虧心事,對科技多一點知識,恐懼,貪念

    對任何事保持警惕就不容易被騙

    循環經濟

    重用餐具系統

    目標、阻礙、努力、結果、意外、反轉、結局


    1. 回收塑膠不符合經濟效益,收集、分類、貨運、再造
    2. 不可能回收所有塑膠
    3. 市場大部分為混合膠
    4. 再造過程毒性問題
    5. 再造過程嘅火災及污染隱憂

    一直與劏房租戶爭取租務管制

    八大規管內容達成共識,包括涵蓋所有不適切住房、設立起始租金、限制加租幅度、設立優先續租權、設定合理通知期、規管濫收水電費、訂立標準租約以及設有獨立仲裁機制。


    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

    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估計屬白堊紀時期大型恐龍 (詳細閱讀)

    2024年9月16日星期一

    應該由不同持者一齊行多步,目前依靠市民回收、市民減廢,難道生產商、企業沒有責任(回收配套)

    減少垃圾並不是市民獨力負責任,提供商品的連鎖企業亦要承擔源頭減廢。

    生產者責任計劃及《產品環保責任條例》暫時未涵蓋管制包裝

    分擔 1.回收 2.循環再造 3.處理廢棄產品

    冇減廢目標、冇重用率

    1.用料2.壽命3.運輸4.可退回嘅重用包裝

    更重要的是提供即棄以外的零廢選項,例如422禁即棄膠餐具條例。企業可以藉此機會改革發展重用餐具系統。

    讓市民有更多元化和更環保的替代產品,而禁塑膠餐具和垃圾徵費更可以增加協同效應,讓市民方便做到源頭減廢。

    自從台北市政府於2022年實施一次性塑膠杯禁令後,大多數餐飲商戶都不可以提供即棄膠杯,從供應者源頭開始杜絕即棄塑膠。

    政府由上而下的源頭減廢政策,其實重用包裝正是推動本地初創及本土資源運用的傑出系統。在香港自己處理清潔、物流、重覆使用包裝物料,這是零廢處理的綠色科技項目。


    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遇然」發生的極端天氣已經變成常態。

    在全世界發生,不止水災,不同地方還錄得破記錄的高溫和熱浪。極端高溫令我們都要改口,不再稱做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已經走進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的時代。酷熱危機對戶外工友造成大威䝱。

    天文台新增「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

    勞工處推出《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僱主可參考,以及工作暑熱警告機制,根據黃紅黑三級工作暑熱警告,為員工提供相對應的防暑措施。

    暑熱指數來自京士柏氣象觀察站的數據,「微氣候」差異


    濕地

    作用1 撐起生態系統

    香港米埔和內後海灣一帶屬於《拉姆薩爾》濕地範圍

    作用2 吸濕抗洪

    作用3 吸收二氧化碳

    作用4 魚塘經濟


    2024年8月5日星期一

    能力傾向測試

    題目的維基解釋:「房間裡的大象(英語:Elephant in the room)是一個英語熟語,用來隱喻某件雖然明顯卻被集體視而不見、不做討論的事情或者風險,抑或是一種不敢反抗爭辯某些明顯的問題的集體迷思。儘管這是一句英文熟語,中文中近年來也有使用或者提及。
    這個短語指的是在法律規範相當清楚、像大象一樣顯眼的事或物,不知為何卻好像被忽視了。抑或是指特定的社會背景、社會心理作用於更為宏觀的環境中,使得人們對問題故意選擇視而不見。」(熟語是idiom,又稱習語,香港人經常寫英文原字。)
    近年常見大象隨處走,有時塞在擠滿人的房裡,有時在街上唱歌跳舞,四周的人沒有反應,好像得我看見似的。我肯定並非幻覺,不得不問自己,為何不能跟大隊假裝看不見?

    古人認為識時務者為俊傑,彈出彈入、看風駛𢃇、謊話連篇……自可名利雙收,油水多到花不完,誰要看見大象?

     


    2024年7月2日星期二

    MG ガンダムF91完成しました。

    有說每日要飲8杯水,有說8杯太多,可以口渴才飲。我認為多飲水較好,人體運作需要大量水份。我在香港飲煲過的水,旅遊時或會直接飲水喉水,不少歐美電影可見角色開水喉斟水飲的。
    圖為西班牙小鎮銅像,路上有水龍頭就可以斟水飲,歷代朝聖者均如是。古代沒有樽裝礦泉水,現在有,買水飲沒有問題,問題是你知道飲了什麼嗎?
    國際分類是礦泉水和蒸餾水,如果沒有污染,大自然的淡水都可以飲用,但現實是瓶裝水總會加點化學品消毒,太多化學品可會損害健康?

    制度是重要的,要是制度不公,就算游得最快都無用。指出問題就假裝公平一次,然後繼續由制度形成不公不義。要是不公不義的制度不變,貪污腐敗事件只會愈來愈多。
    測試水質樣本分兩大類,標準是清楚公平的。不滿結果要發律師信,只能另開一類給不滿的,在那個類別只有一種最好的,但全世界沒有那類別,只有生產商及其顧客才需要新增類別。嗯,其實得一個,不知應否用類別一詞。
    有需要的時候說接到投訴,沒有投訴就說抽查。以納稅人公帑支薪的政府部門理應做足本份,要檢測樣本就檢測全城可以買到的腐乳,而非讓公眾看見針對百年老店。整件事讓人看見制度不公,檢測有檢測的制度,不妨公開讓市民看看。


    https://x.com/gon2t/status/1541015768141385733

    2024年6月1日星期六

    東雲うみ

    早已看過世上總有4%人冷血的理論,有些人變成罪犯,更多是「成功人士」,因為他們習慣說謊,精於害人,比善良的人更易上位。

    有權有錢的人渣比例應多於4%,人渣做得出損人利己的事,96%的人做不出,他們可以靠害人抓緊名利,就算智商低於平均水平,一樣可以靠謊言和兇殘手段賺得名利。
    遇上人渣是不幸,就算耶穌和釋迦牟尼都無法改變最卑劣的人形物體,別猜想自己做什麼不做什麼可以改變人渣惡行。
    有最差的就有最好的,假設各有10%,最黑心的10%和最好心的10%不會變,教育可以改變的是中間的大多數,80%的人會隨教育和社會風氣改變。
    從來相信香港不會有文革,因為大多數香港人讀過書,做不出冷血的事。
    要是大多數人知書識墨,少數文盲會努力學習識字。反過來說,假如大多數人不識字,識字就是令大多數人討厭的「罪」。
    大多數人選擇善良足以制約邪惡,綜觀歷史,最邪惡的4%掌權的話,理應再無權力交替,但現實是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軍國主義……全部落敗。
    順帶一提,2019年後不再捐錢給NGO,人生總要不斷學習。

    內地有「底層互害」現象,我發覺不少朋友從未聽過,有些朋友不明白詞語,有些一聽就明。有個說就如推「大白」落樓的新聞,平民被逼癲了,只能傷害執行指令的基層員工。
    我最記得的是留學生畢業回國失業六年,只好騎電單車送外賣,由於公司規定限時送到,遲到要扣減他的薪金,當他遇到不讓他泊車進入大廈的保安員,難免焦慮和憤怒。從保安員的角度來看,若他沒有做齊公司要求讓外賣員泊車進入大廈,他會被處分的,必須做足公司規限。
    兩個在公司規限下的基層員工(內地稱「底層」)各不相讓,爭執起來,保安員殺死外賣員,年輕生命就此消逝,他的父母還要償還借錢給他留學的欠債。
    大家可上網查看「底層互害」,上層的設定規則,就算不合理,「底層」的無力反抗,只能互相傷害,擴大傷害和痛苦。
    不少人想起蝴蝶效應就記得 「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州引起龍捲風?」誰可預計無法預測的小事呢?
    坊間對蝴蝶效應有不少詮釋和討論,簡單來說,蝴蝶效應是「初始條件差一點點就會令結果極大差異」,即是無法準確預測,細微的事情如蝴蝶拍一下翅膀都可能影響氣象。所以,事實是事實,推論是推論,推論並非事實。
    例如,行為甲可能導致結果乙,可能不;乙可能引起結果丙,可能不。任何微細事情都會令結果有極大差異,推論可以判案嗎?
    我讀得書少,唔好呃我。


    2024年5月11日星期六

    對外/對內

    門市業務科:郵票、交費、寄特快專遞、拎掛號、拎菜鳥

    派遞中心,分揀郵件、處理郵件、文書、會計、財務、核數

    署長:戴淑嬈女士

    近年隨著電子通訊科技日益發達,傳統信件量不斷減少,電子商貿的新業務策略。

    隨着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軟件的普及,現在越來越少人寫信,傳統信件的投寄量有所下降,但近年電子商貿的蓬勃發展,亦帶來新的商機,香港郵政與時並進積極轉型,由傳統郵政機構轉型為物流服務提供者,積極發展物流配送服務,為市民和商界提供更多物流及商業方案。

    未來主要的業務發展策略,有3方面。

    1.加強本地配送服務

    2.支援跨境電商

    3.推動大灣區的發展

    『智郵站』收取郵件,可以提升顧客的服務體驗,同時亦提升配套設施,積極擴大自助投寄及自助收件的設施,即23個『智郵寄』和155個『智郵站』

    另一方面加強與本地的中小企業聯絡,提供更多適切物流派遞方案,幫助開拓業務,

    利用國際郵政的龐大派遞網絡和郵政渠道,加上香港作為航空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支援跨境電商發展,

    新空郵中心發揮三大策略性功能:

    1.增加郵件量增長

    2.促進高增值物流服務

    3.提高效率

    自主移動機械人技術

    機械人郵包分揀系統


    With the popularity of e-mail and instant message applications, traditional letter mail volume have been declining. While the booming e-commerce in recent years has brought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Hongkong Post moves with the times and actively transforms itself from a traditional postal administration to a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 Hongkong Post develops its logistics and delivery services to meet the demands from the public and businesses.

    Hongkong Post has a three-fold key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A. Enhancing local delivery services

    B. Supporting cross-border e-commerce

    C. Assisting in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or GBA in short

    Hongkong Post has launched more diversified e-commerce solutions, including the local delivery service EC-Get, which is offered with affordable postage and enables customers to flexibily choose any of post offices or iPostal Stations for mail collection, for better customer experience.

    Hongkong Post also continues to enhanc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For example, it keeps expanding the networks of self-service posting facilities of iPostal Kiosks and self-service mail collection facilities of iPostal Stations.

    To meet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Hong Kong People to shop on the Mainland or overseas websities, Hongkong Post has collaborated with the e-commerce platforms and logistics companies to provide customers with various means of mail collection. Apart from door delivery, customers can make use of some 120 post offices or the 155 sets of iPostal Stations to collect their mails. The facilities cover all 18 districts.

    With the booming growth of e-commerce in recent years, Hongkong Post has shifted the business focus from traditional letters to cross-border e-commerce mails.

    Greater Bay Area

    2024年4月13日星期六

     //好耐好耐以前,在好遠好遠的地方,有個最憎聽真話的國王,每次聽到人講事實,就將人拘捕,罪名是危害國王安全。

    有個小孩問做過什麼或說過什麼才會危害國王安全呢?

    國王立即下令拘捕小孩,因為小孩的問題令人討厭國王。小孩嚇到放聲大哭,再被控以……//

    //國王不斷盼望王子回來,豈料有人發現他是鄰國歌手,邀請他前來的人開始自稱同「王子」唔熟。//


    從前,有個男孩住在森林,由於愛穿綠色斗篷,人稱小綠帽。

    有一天,小綠帽生病在家,聽聞公主會帶同5億益生菌飲品來探望他,非常期待,聽到叩門聲,躺在病床的他大喊:「沒有鎖門呀。」

    大嗱嗱5億益生菌啊,小綠帽當然關心公主,儘量小鹿比比嗤之以鼻,認為5億濕濕碎,不過,小綠帽仍想得到5億啊。

    門外傳來悅耳歌聲,小綠帽沒想過公主會唱歌,還會飈海豚音,讚嘆不已。


    DSE中文作文遇上以下題目:

    「有人認為遵守承諾是誠信的表現,也有人認為放棄承諾才是負責任的行為,談談你對兩種觀點的看法」

    我會寫:

    首次,題目所寫的並非值得相提並論的觀點,「放棄承諾才是負責任的行為」是互相矛盾的。要是題目改為「有人認為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也有人認為太陽圍繞平面的地球運行才是對的,談談你對兩種觀點的看法」,你認為要討論地平說嗎?

    並非有人認為就要討論,如果那人理解承諾和負責任的意思,就不會「認為放棄承諾才是負責任的行為」,不理解自己認為什麼的並非觀點,而是瞎說,觀點一詞並非這樣用的。

    ……

    這樣寫下去應該不合格,出題目和把關的人有責任講解題目嗎?


    甲掙10元要用10元買食物,乙掙100元花10元買食物,丙掙1000元仍買不到食物,丁無收入但有免費食物,甲乙丙丁之中,誰最窮?

    任何年代,總有人在地球某個角落捱餓,就算知道,大多愛莫能助。我可以做到的是不浪費食物,錢是我的,但食物是地球生物共有的,我要的只是自己所需的食物,而非有錢就可以亂買亂扔的食物。

    有些人認為不浪費食物也不會幫到非洲飢民,已經吃飽再食反而傷身。

    對,所以,點餐前要衡量自己所需的,而非為顯示闊綽和排場要一桌子食物然後扔掉一半。

    有些人認為喜歡浪費食物就浪費,跟其他人無關。

    對,跟我無關的事我沒意見,自己珍惜食物就是。

    回到文首,我認為丙最窮。


    由治及興帶來無限好處,處處吉舖無限擴展市民的空間感,罕見外國遊客讓市民不必練習英語,還有無聲勝有聲,少說少錯,不說不錯,實在讓人增加不少閒暇時光。

    https://www.ft.com/content/27a2c28e-d28b-444c-97fd-4616ed32c675

    2024年3月1日星期五

    正所謂退一步越想越虧,忍一時越想越氣。

    不少人愛說為善最樂,又愛宣揚助人為快樂之本。有些評論認為行善的人出於私心,他們期望好心有好報、快樂、形象好……莫非我是特殊例子?有些人說行善確實感到開心,但我完全不覺,幹嗎選擇善良?

    善良讓人勇敢,邪惡的物種沒有勇氣,只會躲在謊話裡面,在黑暗裡做盡壞事,損人利己。

    自有歷史紀錄以來,敢於跟邪惡對抗的都是善良的人,或許是心懷大愛做小事,看似任由邪惡蔓延,事實是對邪惡從不讓步,也不會同流合污。

    若對現實感到無能為力,先堅持誠實善良,對自己和別人同樣誠實,面對邪惡不退縮,已是勇敢。

    附圖:南非開普敦街頭塗鴉,寫的人早已知道無用,仍然表達想法。世上有無窮無盡的人和事需要關注和幫助,個人做到的近乎零。然而,近乎零始終不是零,如果大多數人堅持善良,不輕言放棄,總有天看見成效。

    【王の風格】King's Style グランゾート 予約開始【豪華特別ver.も】

    2024年2月3日星期六

    預算耗資98.3億公帑興建的簡約公屋無論怎樣計算成本效益都是不合理的,臨時公屋改稱簡約公屋在語文上也不合理,臨時是臨時,簡約是簡約。

    耗資98.3億公帑興建臨時公屋,嗯,寫為簡約公屋也不改臨時的本質,既違反量入為出原則,更違反保護環境原則。近年移民者眾,區區有吉屋,只要審查公屋住戶的資產,包括內地資產,公屋富戶自可讓出單位給有需要的人,不必浪費資源興建臨時公屋。

    最近逛街聽到兩個人閒聊如何上網拿不同的100元贈券,繼而聊及免費飯。不少內地人知道香港不同食肆的派飯時間,還有鍚克教廟的免費餐飲和住宿,更有免費交通資料。內地人來港可以不消費,消耗的是香港人的資源。字字有出處,上網搜尋「香港免費遊」有更多零消費介紹。

    日日看見荒謬的新聞,實在令人疲累。尖沙嘴和銅鑼灣街上的普通話比廣東話多,那麽多大行李碌來碌去,不用去酒店或旅館放下嗎?

    近來的新聞令人笑不出來,名人突然離世更教人傷感,高壓管治壓得人喘不過氣。在擠迫的環境生活令人壓力更大,人人看見政策傾斜到不合理的地步,仍要繼續。日日有荒謬的事情出現,沒有道理,只以權力欺壓,香港腳要改稱中國香港腳嗎?
    為了利益,隨時可以摧毀他人的努力,踐踏平民邀功上位。要人退出比賽就退出,要收回場地就收回場地,要DQ攤位就DQ,要重判就......
    並非教人,只是覺得這些方法對我改善有用,寫出來僅供參考。
    情緒低落的時候,我會用疏肝解鬱的飲食,食療方法因人而異,有需要可請教你的中醫,最基本的是高蛋白清淡飲食。關注飲食以外,還會運動疏導情緒,對我來說,最方便是練習瑜伽。最後,減少看新聞,以免令心情更壞。
    不少城市人的抑鬱是微笑抑鬱,好些友誼小姐和友誼先生內心鬱結,仍可在人前掛上笑臉,裝作若無其事。我不會微笑抑鬱,心情都寫在臉上。寫作圈子對我的謠言誹謗傷害很大,連笑與不笑都會變成是非壞話。就是這樣的環境令人微笑抑鬱,為免被批評,明明不想笑都笑,只會抑鬱更深。

    100x5=500
    50x17=850
    20x132=2640
    10x22=220
    4210

    參考

    脫離困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 對於生死這問題沒有充分的認知 死亡對一個學童來說未必代表他不想生存,他只不過是在表達某些難言之隱或某些信息,他可能對大人世界表達一些控訴或者對社會一些控訴。 《青少年為何走上絕路?》 1。兒童眼中死亡是怎麼?見耶穌就是蒙主寵召/即是死亡。原因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