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不是容易過的一年,對香港人來說恐怕是一個比較艱難一年,因為同時面對經濟下行,經濟急速需要轉型,美國政治立場右傾,開始中西可能打新冷戰等等。
香港可能會變得很動盪,應該不會反對,但不代表香港必死無疑。
1965年新加坡正式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當時新加坡可以說是極為弱小市場很小,國家也沒有什麼傳統文化可言,因為它過往一直都只是馬來西亞其中一個城市,這個國家的人種也是五湖四海來的,欠缺共同文化可言,所以很難凝聚他們。新加坡資源缺乏,領導百多萬人生存下來,是重要任務極為困難一件事。
當時新加坡政府做對了幾件事情,令到今天新加坡比起其宗主國馬來西亞強得多,以下幾點可以給予香港人思考的空間。
其中一個做法就是建立民眾的危機感,其實新加坡政府和全體人民都在這段時間有一個極重的憂患意識。
接著政府是要建立新加坡人的認同感,因為過去這裡的人都來自於不同,欠缺身份認同,大家就比較難去凝聚一起努力,所以當時政府是要求人民建立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
今天香港面對的問題,可能無新加坡當年咁糟糕,因為香港人經歷了一段很長時間的發展,累積了很多財富,現在只不過由盛轉衰而已。
所以官方的說法總是說未來經濟會很好、前途一片光明等等,相信政府咁講的原因是唔想製造混亂以及唔想打繫人民的信心,讓大家無信心消費、唔投資等等,但有時候承認問題給民眾有心理準備,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好過到頭黎真係打唔嬴才搵理由解釋好得多。
現在香港財赤咁嚴重,還說三年之後問題會自己解決,是否樂觀了一點以及太有信心。<信報>最近有文章提到,十幾年,政府支出增幅高達七成半,但政府的收入增幅只是四十多百分比,代表收入和支出不斷地擴大,支出部分的增幅最多是社會福利、教育和醫療裡面,所以現在政府面對轉盈為虧的問題,其實不是一個暫時性問題,是一個結構性的支出不平衡問題。
第二,新加坡人當時做啱的事情,就是無陷入一個意識形態之爭,新加坡選擇的是一條中間的路線,甚至中間偏西的路線,希望同時親近兩邊,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一步棋。
香港是中國一個城市,也都因為有殖民地的背景,以及是中國對外唯一窗口加上有自治權,甚實本身都有一個可以同時背靠祖國又採取左右逄源的姿態。
只得一個任務,令人民生存下來,重點就不是要走民主制度投票制度,當時採取的一種策略性的務實主義,當下困境是經濟,所以所有東西都是經濟至上。
新加坡變成一個嚴刑峻法的國家,要人民讓出自由和權利出來,政府回報的方法是給人民更好的生活,是可行的,但條件是政府本身要非常能幹和清廉才可以。
還有專制獨裁制度只是一個暫時的權宜之計,因為如果無辦法能夠為人叫帶來更好的生活,人民會覺得為何要讓出自由。相反,真的能夠為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當人民生活質素提高的時候,就會有更加多對自由的追求。所以專制獨裁只能夠一段時間內可行,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成果。
第三,狠狠地將過去的傳統拋棄,當時政府無理所謂的傳統文化,將所有窮人逼出很髒的村落,搬進去建成一模一樣的新公寓,也廢除許多農村的習俗,嚴格地規管人民的行為,即是不文明的行為,吐痰、亂拋垃圾、家裡赤祼都是被禁止的,等同發達國家一樣。
香港要渡過這次經濟危機,其實我們都有許多過往傳統需要抛棄,最重要的是過往躺嬴的香港已經不存在,香港特殊地位不在,競爭力有多少就要直接跟其他地方比較。
另一個要抛棄的是過往那種發達方式,過往許多都是靠抄樓發達、靠賣地致富,現在仍然許多人死抱著這個觀念不放,期待樓價會重新上升,繼續用同一方式賺大錢。如果發展商不像以前咁好賺。
最後,新加坡做得啱就是政策得宜,其中一個是逼全民學英文,新加坡人SINGLISH發音不太好,好像挺有趣,但新加坡的英語水平應該是全亞洲最高,大部分民眾說英文都是流利,適合當時的條件,因為要接洽西方。
當年推行很多經濟政策,例如裕廊計劃,將沼澤地變成工業園區,就像香港的北部都會區,當時吸引五十多間外國公司,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新加坡知道海洋事業對國家發展最重要,所以專注鋼鐵、造船、興建港口等等,同時不忘發展文化產業,有京戲、歐洲交響樂、欖球和動物園等等,同時發展。少少似香港政府正在推行許多大項目,但問題是大項目是否算政策得宜呢?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或打造成一千萬人口的大都市,是否能夠救到香港呢?
作為一般市民,有什麼應該全民一起學習,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與未來世界對接?會否AI或者Web3.0的能力。
新加坡有強大攻府、清晰發展路線、廉潔的官僚制度、左右逄源的國際關係、以及高水平的國民,眾多因素加起才能克服困難。
同樣作為沿海國際城市的香港,多年跟他們競爭,不妨思考現在欠缺了什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